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李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债券市场建设

时间: 2017-08-28  文章来源: 和讯
  债券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性时期,在此过程中,债券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国内债券市场总估值约67万亿元,规模已超过股市;2016年社会融资总额增加值17.8万亿元,直接融资占24%,其中17%是债券融资。
  从定价功能来看,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定价市场,可以为其他多层次市场提供定价基准,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是要建设成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债券市场建设是重中之重。
  从对外开放来看,在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境外投资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中约70%是债券。除通过QFII、RQFII投资境内债券市场,以及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市场外,熊猫债发行主体日益多元化,“债券通”又为全球投资者配置境内人民币资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通道。债券市场开放可以进一步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开放创新,也有利于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上海为债券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上海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中,以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为重点,为债券市场防范风险、稳健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从制度建设来看,上海已经颁布实施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成立了金融审判庭、金融检察处、金融仲裁院、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环境建设》白皮书。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中央结算公司上海分公司等与债券相关的发行、交易、登记、托管、清算机构齐聚上海;落户上海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也开通运行。不久前,中央结算公司又在上海设立了中债估值中心,还将设立上海总部及相关功能性运营机构。这些都为债券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支持。
  上海为债券市场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多年来,中央一直支持上海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把许多金融领域的创新探索放在上海试点。
  从国家战略来看,“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提出后,上海不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这客观上为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去年,我们就结合自贸区制度创新,在国家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大力支持下,在中央结算公司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下,向境内外投资人成功发行了30亿元的自贸区市政债,也为其他创新试点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从市场参与主体来看,上海除拥有超过1500家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外,近年来,各类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或组织不断涌现,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等相继落户上海,中国银行(601988)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国家开发银行上海业务总部等陆续成立,并积极推动与债券市场相关的信用评级、会计法律等机构在上海发展,市场参与主体的集聚将进一步释放协同创新的效应。
  今后几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阶段,我们将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业高效稳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