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强化交易所一线监管 护航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时间: 2017-08-28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监管前移,让交易所承担更多的一线监管职能,是资本市场监管格局演化的一个重要方向。近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再度谈及要强化一线监管,在“以监管会员为中心”的交易行为监管模式下,对会员开展合规培训、专项现场检查,并且及时将违法违规线索上报证监会,形成协同监管合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证券市场,3000余家上市公司、129家证券公司、超过1万家的新三板挂牌企业、100多家公募基金、超过1亿的投资者,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有限的监管资源与繁重的监管任务之间的矛盾。面对贪婪的资本大鳄,面对不断浮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要切实做到依法全面从严监管,避免监管盲区,让中国资本市场走得稳走得健康,必须重塑监管的权力结构,理顺监管的体系流程,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作用。 事实上,一年多来,交易所在探索监管模式方面已有不小的进步。不管是对公司上市、退市、大股东清仓式减持和并购重组的实质性监管,还是对个股异常波动、概念炒作的功能性监管,交易所的工作重心实现了向一线监管的转移,事中监管力度明显加大,市场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生态发生积极变化。同时,交易所还借助“刨根问底”式信息披露监管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披露揭示风险的功效,激发媒体公众监督热情。在对存在重大经营和规范运作风险的上市公司实施“实质性”监管的同时,对“隐匿式易主”高风险公司强化“看穿式”监管,特别是对杠杆增持、举牌等行为,强化出资方、资金来源、杠杆水平等方面的穿透式披露。在揭示风险的同时,也避免了违规杠杆资金流入股市,防范金融风险的交叉感染。 一线监管总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交易所的一线监管模式要跟得上市场变化。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中央监控系统,通过大数据加强对跨境、跨交易所、跨账户异常交易的监测,让违规交易无处可藏。研究建立账户信息共享制度,提升对“看不穿”账户的识别监控能力,加大对重点账户、“黑名单”账户实时监控力度。另一方面,制定异常交易一线监管指引,建立全口径异常交易动态监控指标体系,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预判,及时介入,必要时使用问询函、限制交易等方式确保风险不外溢。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交易所一线监管成为资本市场日常监管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还要通盘考虑,进一步明确交易所一线监管的定位,以便理清证监会、交易所、地方证监局的职责边界,有的放矢织好资本市场的监管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