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费用或泄露公司“天机”
时间: 2017-08-26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A股公司2017年半年报披露接近尾声。掘金上市公司定期财报信息,是许多投资者的常规功课和乐事。有一个角度可以简单但又比较公允地判断财务数据信息质量,那就是年审会计师事务所收取上市公司的费用变化情况,有时免不了泄露些许“天机”。
除了上市公司董监高等内部人士之外,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是最了解上市公司业绩情况和财务质量的外部机构了。此处无意去讨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仅从实务角度出发,上市公司承担一定费用聘用审计机构,自然容易选择更加“听话”的合作伙伴。最出名的案例,莫过于美国安然公司财务弊案致使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变成“四大”的往事了。
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争议方面,中国证券市场从来不缺乏案例。近期一家港股公司巨额债务曝光致使股价暴跌90%,至今仍然停牌整理债务,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和年审会计师事务所遭到了市场的强烈质疑。因为财务负责人曾长期供职于该年审机构,跳槽进入公司后辅助公司成功IPO上市。A股也有类似案例,一家被媒体强烈质疑关联交易业务造假的公司,一段时间后董事长辞职,新任董事长竟然是进行年审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新任董秘则是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
A股公司的半年报鲜有需要审计机构审核的,除了少数计划增发等重大事项的公司,披露内容最少的一季报和三季报更不用提了,只有年度报告需要审计机构审核并给出审计意见。而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审计费用一项,很容易被忽视但却大有乾坤。
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差异巨大,一家大型央企与一家小市值创业板公司的审计费用可以相差数百万元。不过,同一家公司或者同类行业同等规模的公司,审计机构不应当多次更换,审计费用也很少出现大幅波动,因为注册会计师行业非常市场化,竞争较为激烈。
乾坤之一是审计费用出现大幅增加,如果没有公司规模暴涨等合理的解释,那么公司业绩“埋雷”的可能性极大。如果公司还出现资产减值、业绩亏损等情况,就更加值得质疑。有一家A股公司审计费用连续两年50%增幅上升,与两年前相比已经翻倍。其实,该公司资产减值致使业绩亏损,同时公司主营乏力现金短缺正在努力融资。
乾坤之二是与同行业同规模公司相比,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一直较高,有一种可能是审计公司所承担的业务风险较大,所以上市公司自身议价能力被削弱,不得不支付更多的费用。尽管有规定要求公司不能多年聘任同一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审计,但是这样的公司最优选择还是“熟人”好办事,一般不会更换审计人员。当然,钱也不能总可以让鬼推磨,即便是审计人员也会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如果判断执业风险较大,有的注册会计师就不会承接同行审计的公司业务。
公司年报的问题,在半年报里总会有些许端倪,审计费用是其中比较另类的研究角度。财务数据对于上市公司的重要性,怎么夸大都不为过,是公司IPO上市、增发重组、资产估值等领域决策最重要的信息基础。公司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审计机构和所有市场主体也需要利润最大化。双方市场化博弈认同的合作费用,反映了各自的议价能力和谈判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司的盈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