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香港内房股未来仍有利好

时间: 2017-08-26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2017年相当特别:年初不少投资者看贬人民币、内房及港股,但是实际上三者均跑出亮丽的行情。 的确,在上半年去产能去库存的国策下,政策调控及金融去杠杆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向。然而在这样相对不利的背景下,内地房地产行业销售量、销售面积、投资额等依然甚有看头。近期,内地多家房企陆续公布半年业绩,表现亮丽。在资本市场上,内房股的表现让不少人跌破眼镜,牛气十足。 8月份可谓香港股市的中报业绩发布密集期,受业绩带动,港股回复升轨。当中,不少内房股龙头表现耀眼,部分更一跃成为逾3000亿港元市值的大企业,随着恒大、碧桂园、万科等房企的业绩表现良好,不少研究机构开始改变立场,唱好内房股。整体而言,内房股表现不俗,主要受惠于中期业绩的突破,持续吸引资金流入。 虽然市场普遍看好下半年的内房表现,但始终需要关注内地信贷额度仍处于去杠杆的势态,流动性始终会受到影响,这或将影响下半年的地产销售表现。笔者估计全年同比仍有正增长,其中内地一二线城市销售将在低位徘徊,而三四线城市的销售则较有韧性。信贷的收缩压力将会持续,在第四季度的负面影响将会更为明显。龙头内房股在抵御调控冲击的能力上较强,因此在销售增长速度上将显示出优势,行业密集度有望加快,出现强者越强的局面,有利龙头内房股。 另外,自2018年开始,香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将出现调整修改,合约销售及收入入账的时间差将会收窄,这一调整对内房股是利好。据笔者估计,自2018年起,内房行业的收入有可能会提升超过一成,内房板块均能受益,可关注业绩较佳的龙头股。 观察历史趋势,港股与A股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港股利好的板块,某种程度上亦能影响彼此的表现,但香港市场受国际化因素和中国化因素并行的影响,较容易受到国际流动性的影响,以港股在2016年投资者结构为例,欧美机构投资者为投资者主力,交易量占比达46%,而内地投资者比例从2014年约14%大幅增长至2016年约22%。随着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不到五年的时间,笔者估计内地投资者将控制香港交易量逾半的新局面。 2017年的环球资本市场仍存在一系列的不确定性,美股处于高位,调整会否即将出现?美联储加息的风险不可忽略,港股属于开放性市场,相对A股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波动性较大。但随着日后互联互通的加强,内地机构参与港股投资的动力加强,加上内地与香港经济的互联互通,港股必定受惠于政策支持,港股的中长期表现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保证。 短期而言,港股仍在上试今年的高位,若短时间无法突破,不排除投资者倾向获利了结。在A股方面,笔者认为不需要悲观,但需要重点考虑一些具备稳健盈利趋势、估值较低的股份,当中部分内房拥有相关的优势。内地经济增长在下半年或有可能放缓,但整体前景仍在改善当中,不少国际投资者尚未完全配置中国投资资产,因此内地房地产股仍值得关注。 2017年相当特别:年初不少投资者看贬人民币、内房及港股,但是实际上三者均跑出亮丽的行情。 的确,在上半年去产能去库存的国策下,政策调控及金融去杠杆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向。然而在这样相对不利的背景下,内地房地产行业销售量、销售面积、投资额等依然甚有看头。近期,内地多家房企陆续公布半年业绩,表现亮丽。在资本市场上,内房股的表现让不少人跌破眼镜,牛气十足。 8月份可谓香港股市的中报业绩发布密集期,受业绩带动,港股回复升轨。当中,不少内房股龙头表现耀眼,部分更一跃成为逾3000亿港元市值的大企业,随着恒大、碧桂园、万科等房企的业绩表现良好,不少研究机构开始改变立场,唱好内房股。整体而言,内房股表现不俗,主要受惠于中期业绩的突破,持续吸引资金流入。 虽然市场普遍看好下半年的内房表现,但始终需要关注内地信贷额度仍处于去杠杆的势态,流动性始终会受到影响,这或将影响下半年的地产销售表现。笔者估计全年同比仍有正增长,其中内地一二线城市销售将在低位徘徊,而三四线城市的销售则较有韧性。信贷的收缩压力将会持续,在第四季度的负面影响将会更为明显。龙头内房股在抵御调控冲击的能力上较强,因此在销售增长速度上将显示出优势,行业密集度有望加快,出现强者越强的局面,有利龙头内房股。 另外,自2018年开始,香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将出现调整修改,合约销售及收入入账的时间差将会收窄,这一调整对内房股是利好。据笔者估计,自2018年起,内房行业的收入有可能会提升超过一成,内房板块均能受益,可关注业绩较佳的龙头股。 观察历史趋势,港股与A股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港股利好的板块,某种程度上亦能影响彼此的表现,但香港市场受国际化因素和中国化因素并行的影响,较容易受到国际流动性的影响,以港股在2016年投资者结构为例,欧美机构投资者为投资者主力,交易量占比达46%,而内地投资者比例从2014年约14%大幅增长至2016年约22%。随着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不到五年的时间,笔者估计内地投资者将控制香港交易量逾半的新局面。 2017年的环球资本市场仍存在一系列的不确定性,美股处于高位,调整会否即将出现?美联储加息的风险不可忽略,港股属于开放性市场,相对A股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波动性较大。但随着日后互联互通的加强,内地机构参与港股投资的动力加强,加上内地与香港经济的互联互通,港股必定受惠于政策支持,港股的中长期表现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保证。 短期而言,港股仍在上试今年的高位,若短时间无法突破,不排除投资者倾向获利了结。在A股方面,笔者认为不需要悲观,但需要重点考虑一些具备稳健盈利趋势、估值较低的股份,当中部分内房拥有相关的优势。内地经济增长在下半年或有可能放缓,但整体前景仍在改善当中,不少国际投资者尚未完全配置中国投资资产,因此内地房地产股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