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股价绝对与利润有关

时间: 2017-08-26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今年6月25日是中小板推出13周年。刚好周末,顺手做了一个统计。 我想统计的是十多年来,首批上市的10家公司,年均复利增长、股票复合收益、初始PE、期末PE,以检验股价在“称重器”方面的表现情况——A股是否也是个“短期无效,长期有效”的市场。 由于上市前财务数据被技术处理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以上市后第一年即2004年的财务数据为基准,计算它们的复利增长和初始PE。 对绝大多数人(包括笔者)来说,知道公司盈利状况的唯一途径就是公开信息(喜欢调研的机构不算,你懂的)。根据财报公布的时间安排,2004年度的业绩要到2005年4月底公布完毕。但初始PE和年均复合收益涉及股价——同样业绩,股价低,PE就低;同样的期末价,初始价越高,复合收益越低,所以,太高——峰值的价格,太低——谷底的价格,都不具有代表性。我选取2005年4月15日收盘价为初始价,一则,大多数公司的年报都已公布;二则,这10个股票当天的收盘价都接近上市后最高价到2005年7月谷底价的中间,能比较准确反映市场的平均买入价。 这个时点选择其实包含了一个统计分析原理——取的样本要尽可能具有代表性,跟市场的实际状况相吻合。没有这个准则,统计分析就没意义。比方说,某券商开发了一个风格指数——以当天收盘价买进当天放巨量的股票,以明天收盘价卖出,这个指数从诞生到现在,跌幅已超90%,几近归零,有什么意义呢?唯一的意义就是说明,编制这个指数的是股票操作门外汉。看巨量做短线,有看巨量做短线的法则;看巨量做中线,有中线的筛选规则,没人会傻到以巨量当天收盘买进,再以明天收盘卖出,所以,这个统计没意义,实战中没有这样的操作法。 考虑统计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我把年均复利增长计算到2016年年报,并以2017年4月14日(周五)的收盘价来计算期末市盈率与复合收益。 它的排序方式是复利增长、从高到低。从排序结果看,除了传化智联,其余9个股票的复合收益和复利增长的排序完全吻合。这说明,“股价长期看是个称重器”,在A股市场也能得到一定体现。投资收益大小和复利增长高低具有一致性。 但是,与复利增长的巨大差异相比,复合收益的差异却要小很多。比如伟星股份和精工科技,复利增长相差1倍多,复合收益却只差2.57个百分点。化作算术倍数,前者12年的投资回报是10.65倍,后者是8.24倍。由此可见,A股市场的有效性还很弱,股价表现和指数的联动性,远高于和公司基本面的联动性,同时,题材和期望对股价的影响也较大。 但这是4月中旬为止的情况,那以后的市场变很多,定价驱动模式正在逐渐取代资金驱动模式,成为新的主流模式,业绩增长在投资收益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不是愿意不愿意问题,而是在供求关系彻底转变后,市场自演化、自适应必然会有的结果。 复利增长数据有2个途径可取得。一是靠数据终端,一是靠手工计算。一般,大面积的扫描我都用数据终端,方便快捷。需重点处理的都用手工,方法是:F10→历年分配,按每年送股情况,对每股收益除权。举例说,鸿达兴业,2004年每股收益0.2183元,以后经10转增4、10转增3、10转增4、10送5.06872转增10.1374股(真科学),到2016年,除权为0.034元,再和2016年的每股0.3382元比,12年平均复利增长21.1%。如果用数据终端直接导出呢?是36.23%! 问题在哪?在数据终端计算的是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额,我计算的是每股收益。公司以定向增发去收购资产,可以扩大利润总额,但股份也增加了,原有股份的每股收益未必会因此而增加,或增加的幅度比不上利润总额的增加。作为股票投资者,我们所能获得的只有属于我们的那1股收益。 还有一点,数据终端是要花钱的,且费用不低,F10是免费的。前者面对的是少数人,后者面对数千万人。商业上的一条规律:越是肯花钱的客户,宽容度越大,发现差错,自己改改,顶多打个电话,告诉哪里错了。感觉不好,也只是悄没声息地跟你掰掰了之。不花钱的反而更挑剔,稍有不对就哇哇叫,让你受不了。所以,数据终端的数据可能会错,F10的数据不敢有错。这就是对重点股票都要用F10的数据过一遍的又一个原因。 这10个股票,初始PE平均26.26倍,期末平均62倍。用中位数表示,初始26倍,期末近40倍,比期初上升了50%。换言之,这10个股票平均23.03%的复合收益,有相当部分是靠估值提升取得的,用业内话说,吃到了估值提升的钱——这也是当前大市的基本写照,国证A指比2013年提高近80%,有相当部分是靠估值提升贡献的。 但这个事实也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真理——买进价格对投资收益的重要性。要吃估值提升的钱,一靠牛市,二靠强劲的盈利增长势头,三靠买进的价格低。其中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价格(估值),以较低的价格买进,就能获得较大回旋余地和抗利空能力,运气好一点,还能吃到业绩提升和估值提升2刀肉。再好一点,突然冒出个什么题材,还吃到第3刀肉了。但它们的前提都是买进的价格要低!股票投资,价值为王,道理就在于此。 传化智联的复利增长最低,但复合收益仍近22%。除了跟它初始PE低以外,还跟公司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主业转换,打造“物流生态圈”,并有望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有关(现已兑现)。因此,在价值、增长以外,还有一个题材、概念,也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不过题材与概念提法过于宽泛,真正能长时间提高股价定位的是对公司经营有实质性驱动和再造功能的新产品、新业务、公司经营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