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半年少了5万多 数量和规模增加

时间: 2017-08-18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
  让人有些意外,2月份至今,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在增加,备案的私募基金数量在增加,管理的基金规模也在增加,但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数量却大幅下滑。
  从业人员大幅减少
  近日,中基协在私募登记备案月报中披露的一组数据引起《金证券》记者的注意。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为22.53万人。
  要知道,去年12月底时,这一数字是27.20万人。今年2月底时,这一数字是28.23万人。
  变化发生在今年3月份。当月末,中基协披露的月报中,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数量突然从今年2月份的28.23万人下调至22.64万人。此后,即今年4-7月,四个月的时间里,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数量继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至今年7月底为22.53万人。
  今年以来,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在增加,备案的私募基金数量在增加,管理的基金规模也在增加,但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数量却在不断下滑。 数据显示,去年12月在中基协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17433家、已备案私募基金为46505只,实缴规模为7.89万亿元;到了今年2月末,上述三组数据分别为,18048家、47523只、8.40万亿元;今年7月底,这三组数据分别为,20110家、58734只和9.95万亿元。
  半年至少5万人离开
  上海私募行业人士猜测,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数量的下滑,可能是受到部分不合格私募备案注销的影响。但这一观点难获同行认可。
  “如果是因为不合格私募注销的影响,那怎么解释私募产品和规模都在增加的情况 毕竟产品和规模的增加,最后还是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来管理和服务。”深圳私募行业一位人士对《金证券》记者表示。
  另一位深圳私募行业人士则认为,大幅度下滑发生在2-3月份,更可能是因为农历新年后私募行业的离职潮。“每年年初,金融行业的离职情况都比较凶猛,今年私募业确实出现了人员大幅度外流的情况。”
  他给《金证券》记者举例说:今年以来,其公司就曾发生过两轮多位员工离职的情况。“这些员工都很年轻,市场不好,收入不高,就很难在这个行业中待下去,去向最多的是银行和创投,大家求稳的心态可以理解。”
  多位私募人士承认,目前市场状况下,私募业绩压力都非常大。“往年公转私非常多,今年几乎没有听说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当下这个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吧。”
  需要提及的是,《金证券》记者注意到,2016年8月不合格私募基金注销大限以前,当时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还在2.5万家以上,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数量曾达到40多万人。2016年8月以后,随着不合格私募基金的清理,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缩减到1.6万家左右,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数量一下子下滑到27万多人。
  而从去年8月以后的27万多人到今年年初的28万多人,再到目前的22万多人,可以统计到的数据显示,整个行业至少少了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