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上市公司资金得用在刀刃上

时间: 2017-08-15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理财金额不断增大,投资次数更加频繁,上市公司的理财之风愈刮愈烈。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提高资金使用率未尝不可,但大量闲置募集资金流入理财市场,非投资者所愿。短期理财是盘活资金的一种方式,却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上市公司的资金还得用在刀刃上。 上市公司有多热衷理财?方大炭素8月13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大幅提高投资理财限额至60亿元。这并非孤例,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购买过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达854家,约占A股公司总数的1/4,投资规模超过6000亿元。161家公司年内购买理财产品的累计金额在10亿元以上,其中3家公司规模在10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以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信托、资管等固收类产品居多。 其实,上市公司“血拼”理财市场并不难理解。对于企业而言,在去杠杆、资金面趋紧背景下,银行信贷额度紧张,企业发行债券成本高,企业新增投资机会并不多。风险低、收益相对较高、期限较短且灵活的银行理财产品自然获得上市公司青睐。 另一方面,企业投资理财不仅能获得稳健的收益,还能跟银行在贷款、发债等方面带来更多合作,可谓“一箭双雕”。 现在没有好的投资项目,不如安安心心买点理财,想必是大部分企业购买理财的心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IPO、定增、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 与其让资金趴在账上睡觉,通过理财投资还能增加收益以回报股东,上市公司通过自有闲置资金理财自然无可厚非。但若是利用闲置募集资金,先行立项大规模“圈钱”,然后再不声不响将资金投向理财、委托贷款等,无疑背离了投资者为上市公司募资的初衷,使得资金空转加剧,加重实体经济的负担。 如果投资者要买理财产品自己买就好了,何必通过上市公司购买。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司公司用从资本市场募集的钱买了理财产品,最终还是将投资的风险转嫁给了帮助上市公司募资的投资者,应当引起警惕。 此外,上市公司热衷理财还会给投资者造成公司“不务正业”、主业不振的印象。实际上,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里不乏信息技术、机械设备等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手握大把闲钱,却不用于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对企业长远发展并无实质性帮助。 作为理财市场的购买方或需求方,上市公司应当首先树立做大做强主业的原则。做好了主业,购买理财则是锦上添花,主业不济,即便是理财高手也会黯然。上市公司投资应理性,购买理财需适度。 作为公众企业,上市公司的稳健经营和理性投资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持续发展,也与每一位中小投资者有关。振兴主业,助力实体经济才是上市公司发展根本,资金得用在刀刃上,切不可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