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竟有上市公司用理财收益来弥补主营收的亏损 到底是咋回事儿

时间: 2017-08-14  文章来源: 投资者报
  今年以来,已有826家上市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达7429.8亿元。资金来源主要包括IPO、定增、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
  年初至今,购买理财产品最多的上市公司为中国神华,分3次合计买入310亿元;其后的新湖中宝累计购买67次,合计买入169.6亿元;温氏股份累计购买57次,共计买入164.5亿元。东方明珠、五矿资本、浙数文化、兆驰股份等排名前十
  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会选择给予上市公司或其关联方贷款或授信的银行,华谊兄弟和浙数文化正是个中典型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数额如同滚雪球般涨势惊人。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826家上市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7429.8亿元。
  而去年全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累计有779家上市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理财次数为8941次,累计购买规模约7807亿元。相比之下,今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模已接近去年全年。事实上,自2012年起,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逐年高涨。
  2012年,整个A股上市公司合计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仅为71亿元,而到2013年暴增至1667亿元,2014年达到3474亿元,2015年进一步超过5500亿元,到2016年已攀升至7807亿元。
  “从资金来源看,主要包括IPO、定增、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并不代表企业资金一定充裕,具体也要看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和相对规模、企业的综合财务指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些理财产品确实可以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上海德景投资公司投资副总监刘万清对《投资者报》记者称。
  以3个月期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例,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其收益率已连续8个月处于上行状态。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相比仅1.5%的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理财产品3%至5%的收益率明显更具吸引力。
  “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辛辛苦苦经营产生的ROE还不足银行存款利率的现象经常上演,多家上市公司理财收益大于净利润,从而帮助上市公司避免亏损。”刘万清谈及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的原因时称。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分为三类:一是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期限在3个月左右,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低;二是信托、资管等固收类产品,一般1-2年,依据项目风险不同,一般收益7%左右;另外也有些通过多层嵌套,参与到潜在战略合作伙伴的定增等方面。
  “除了美的集团被曝出理财遭遇诈骗,也有上市公司买理财出现亏损的,比如买了单一信托类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或者钱拿不回来,需要等待漫长的官司。集合信托的情况相对较好。”刘万清称。
  《投资者报》记者发现,日益增长的理财产品规模背后,上市公司并不如外界想象的资金充裕,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存在一边买理财产品一边募集资金的状况,更有甚者,部分理财产品通过复杂的层层包装最终流向二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