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祥:银行业黄金期已过 草根金融如何突围
时间: 2017-06-30 文章来源: 腾讯财经
世人都知银行好。除了一些金融集团本身暂未涉及银行版块参与者的收集冲动,上市公司对民营银行的追捧由来已久,迄今至少有50家上市公司发布过公告称拟进军民营银行。截至目前,在17家获银监会批准筹建的“幸运儿”当中,已有14家民营银行获批开业。实事求是的说,过往很长一段时间,有银行牌照好似有聚宝盆,的确容易挣钱。但在行业整体遭遇困境的情况下,“躺着赚钱”的时代现在已一去不复返,国有“五大行”的利润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停滞的今天,民营银行要如何逆势而上?
传统的银行业过度依赖息差盈利的路径依赖难以为继,是当前的共识。资金成本上升、融资脱媒加速进行、资产不良率回升、盈利增速大幅下滑等,预示着银行业高盈利的黄金期即将成为过去。
危机的另一面则是变革创新应运而生,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新的业务机会不断涌现,负债业务趋主动性,资产端多元化。此刻,更贴地气的民营银行的“鲶鱼效应”应当显现,创新在前。尤其要弥补当前银行业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的不足,更好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的作用。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与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紧密的联系。同样,民营银行的发展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与其他成熟的大型银行机构相比,部分民营银行资金实力小、风控能力弱,在制度和保障方面都缺少经验,而且赢得民众的信任和依赖还需要一定时间。新生而脆弱的民营银行需要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来不断供给其生长和壮大的养分和水分。
而目前还有面临着微妙环境:一方面试点的推进和成长需要监管放开空间,鼓励新兴事物不断创新、探路;另一方面,所涉及金融行业的自带属性又决定了监管不可能任其“野蛮生长”。一切都还在探索阶段,毕竟这种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对于监管来说也需做足一整套准备。
此外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银行业向民营资本开放,仍然停留在探索阶段,甚至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是国务院和银监会的行政文件。可喜的是,已经出台的“生前遗嘱”、存保制度等措施表明,监管层在试点运行的过程中也在边探索边完善,逐步为民营银行的光彩绽放扫清路障。
尽管民营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尚不明晰。平心而论,对于民营银行,我们更寄希望于其立足“草根”金融的本色,更希望其在小微金融、大数据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服务做出特色,而不是走上靠息差盈利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