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美主动管理ETF简化审批 有望获得大发展

时间: 2016-07-25  文章来源: 中国基金报
  上周,困扰美国主动ETF发展的一项制约终于解除。纽约交易所与一家基金公司向美国证监会(SEC)递交申请,要求简化主动ETF的审批程序,SEC对此作出批复,不再一一审核主动ETF,此后此类产品上市将和被动指数ETF一样,采用类似我国基金审批的简易流程。美国市场上的主动管理ETF已经发展了8年,但是在2万亿美元的ETF市场中仍然是小众产品,仅占总规模的1%,限制的解除无疑将加快主动ETF的发展。
  主动ETF诞生8年仍小众
  主动ETF在美国市场已经发展了8年,依旧只占1%的份额。作为一类创新型产品,主动ETF缺乏持续超越业绩基准的表现,而且相对被动产品费用较高;管理这类产品的几乎没有知名的基金经理,理财顾问也懒于推荐。总体而言,主动ETF在美国市场上并不好卖,多数产品仅有千万美元左右的规模。
  “主动管理产品在和被动产品的竞争中,处在弱势地位。”FactSet的ETF投资总监Dave Nadig认为,目前美国的指数产品明显跑赢主动管理基金,在2015年之前的5年内,没有一只主动管理的股票产品能够进入业绩的前25%,主动管理的ETF也不例外。美国市场上被动产品业绩长期超越主动产品,投资者对产品所谓的主动管理获取超额收益的说法越来越怀疑。但基金管理公司对发行主动管理ETF的热情并没有消退,近年反而出现了增长的势头。过去12个月来,共计有29只新的主动管理ETF上市,今年上半年就有18只新的主动ETF上市,占所有新产品的15%。
  债券ETF一枝独秀
  美国市场上的主动ETF也有一些取得成功,其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固定收益类产品,还有一类是明星基金经理或知名基金公司管理的产品。目前,全球最大的三只主动管理ETF均为债券产品,其中两只由知名基金公司管理——太平洋资产和双线(DoubleLine)资产。主动管理的债券ETF发展良好的一个原因是,债券到期就要卖出,且不需要太多的主动管理。同时,债券流动性较差,ETF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两者的结合使得这种类型主动管理ETF更受市场青睐。目前,美国规模前十大的主动管理ETF中有9只是债券ETF。从今年发行的主动管理ETF的目前规模来看,位居前列的基本为固定收益类,规模最大的为SPDR双线短久期债券总回报策略ETF,规模已经达到5021万美元。
  困扰股票型主动ETF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透明:不过这其中存在一个悖论:如果ETF股票投资变得透明,那么基金持仓情况就会公开,其他人很容易复制。SEC在批准不透明结构的ETF时非常缓慢,目前,贝莱德、普信以及precidan申请的产品都未获批。而且,主动管理股票产品的收费比较高,而主动股票基金业绩欠佳,使得这类产品逐渐沦为鸡肋。贝莱德就深知主动管理ETF的难处,于今年6月清盘了4只主动管理的股票ETF。
  去年,Eaton Vance成功推出了一类交易所交易的管理基金——既拥有ETF和共同基金的特征,又保持了不透明的投资结构,但业界认为这类产品其实不能算ETF。
  成功机会在小众领域
  “为了吸引资金,主动管理ETF必须依赖大公司或者明星基金经理,做大规模。”标普市场策略基金及ETF总监Todd Rosenbluth认为,没有出色的过往业绩和明星基金经理的ETF很难吸引资金。
  此外,理财顾问转型也限制了主动管理ETF的市场号召力。目前美国的理财顾问正处于转型期:越来越多的理财顾问会依据资产规模收取一定比率的费用,而不是产品销售的佣金。这个趋势给理财顾问带来压力,他们需要证明自己能够实现资产增值的价值,因此若向顾客推荐太多主动管理产品或ETF,就不能体现这一价值。
  尽管如此,仍然有公司在探索主动管理ETF。ETF管理公司RiverFront看好全球固收收益策略,在2013年发行了一款环球投资的主动管理固收ETF,目前规模有3.25亿美元。他们认为,主动管理给了ETF在一个月内调整持有债券的灵活性。此外,从近一年的新成立产品来看,多资产配置型、另类投资性的主动管理ETF异军突起。如第一信托发行了零头投资绝对收益的ETF,ProShares发行了期货策略ETF等,主动管理模式都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形成,随着智能贝塔的流行,一些主动管理经验丰富的公司不再发行主动管理ETF,而是转向发行智能贝塔产品。骏利资产、高盛都发行了相关的智能贝塔ETF,也就是所谓的定制的不以传统权重编制的指数类ETF。高盛发行的一系列产品就结合了其在对冲基金管理的经验,被命名为主动贝塔,管理费用也降到和被动产品类似的水平。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管理模式会为ETF带来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