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重组新规将颠覆部分机构投资思路

时间: 2016-06-27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正在征求意见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不仅将改变上市公司“壳”的价值,也对股权投资基金、证券私募基金,以及一些量化公募基金的投资策略产生颠覆性影响。 相当部分壳资源重组背后的推手是股权投资基金,从资产的整合到资金的安排都有股权投资基金在其中穿针引线。重大资产重组的收紧无疑给这类投资基金泼了一盆冷水。首先是已经投资的资产未来出路变窄了,由于跨界限制,手里的资产能对接的上市公司买家大大减少;资产财务规范情况直接影响了被并购的可行性和退出时间表;股权投资退出时间周期会拉长,未来资产业绩变数和风险相应加大。 影响最大的是一批热衷于重组题材的私募基金。一批有各种瑕疵的“壳”今后很难依靠外援来重组了,所以此类“壳”也是上周下跌最为惨烈的。因为已经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再被重组的可能性变得很小,所以涉及其中的私募基金能否全身而退都很难说,其他热衷此道的私募基金未来肯定也不敢轻举妄动。相信这对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投资策略都将带来深远影响,此类盈利模式和投机策略未来有可能淡出历史舞台。当然,这种难以被并购重组的“壳”不单单让私募基金很受伤,身在其中的其他机构也会很受伤,因为壳价值急剧贬值,在自救几率很小的情况下,在退市制度愈发严格的情况下,这些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都将是输家。 受到影响的还有公募基金。虽然押注并购重组并不是公募基金投资的主流,但确实有一些量化对冲产品是以“壳”作为主要投资标的的。他们分散投资于不同壳公司股权,一旦有的公司出现重大资产重组,整个投资组合就会获得不错的收益。而今,能够重组的“壳”大大减少,上市公司重组难度增加,这种量化投资模式的逻辑基础遭到颠覆性的挑战,未来或许不会再有类似的新产品问世,老产品的存续运作也会有规模业绩的天花板,这类基金的投资者也面临一个重大抉择。 总之,重大资产重组难度加大对壳公司和相关投资机构都将带来颠覆性的变化,随着未来新规的落地,这些影响必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