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天弘基金陈钢:2008年美国救市感想

时间: 2015-08-10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此轮救市已经“满月”,对于“国家队”还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维护股市稳定成为市场焦点。高盛最新报告预计,“国家队”在6、7月可能已花8600-9000亿元,总救市资金规模料为2万亿元,必要时央行等也可能进一步注入流动性。如此重金救市,是否必要?救市的关键点到底在哪?天弘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陈钢通过分析美国2008年救市经验提出,政府救市具有必要性,应该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救市,当前救市力度也绝非过火。以下是陈钢的三点救市感想:
  2008年美国救市感想一
  ——提前布局优秀人才
  陈钢指出,救市成功重要原因在于提前布局优秀人才,方能涌现居功至伟的救市三剑客:最有大萧条研究理论功底的学者联储主席伯南克(2005年上任),高盛CEO出身、最有实践经验的操盘手财长保尔森(2006年上任)和最有危机处理经验的政府官员纽约联储行长盖特纳(2003年上任)。
  2008年美国救市感想二
  ——救市的必要性
  政府是否应该救市,是当前市场争论不休的问题。回顾2008美国危机,虽然在爆发之际媒体频频将其与1929年危机相提并论,但是结局却大相径庭:1929年危机导致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萧条,而2008美国危机之后,美国现在已经实现复苏、走出泥潭,其中最为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政府是否坚决救市。
  政府救市当然需要划清界限,什么应该救,什么不应该救,关系重大。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对于08美国危机的反思:
  “2008年危机告诉我们,未来我们应该担忧的是高度杠杆化的泡沫,这才会引发真正严重的问题。大多数的泡沫破灭后并没有对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有毒资产崩盘——例如当高科技互联网股崩盘的时候——若上述股票的持有人不是杠杆式投机,并不会引发市场连锁反应。因为只有这样的连锁反应才会导致经济萎缩。2008年是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连锁反应。在此之前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是由经纪人贷款导致的相似的债务问题。”
  陈钢认为,格林斯潘的反思告诉我们,真正危险的是高度杠杆化的泡沫,有毒资产崩盘如果叠加杠杆式投机,会通过传染效应影响到经济金融体系全局。因此从经济全局出发,政府有必要坚决果断地救市。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股灾,实质上是杠杆化的泡沫破裂所引发的,政府救市具有必要性,当然应该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救市。
  2008年美国救市感想三
  ——救市必须矫枉过正
  2008年的全球危机,美国的金融系统最先遭受重创,虽然布什政府迅速推出了救市计划,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依然是杯水车薪。在奥巴马总统上台之后,救市是否过火的疑问此起彼伏,在是否进一步加大救市力度的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身为“救市三剑客”之一、时任纽约联储行长的盖特纳在其回忆录《压力测试》中这样写道:
  “稳定金融系统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卷土重来的银行恐慌将很快把我们提供的财政支持吞没。拉瑞(拉瑞·萨默斯)和我确信我们应该赶在危机前面,而不是被危机牵着鼻子走。我们告诉(奥巴马)总统,尽管公众已经认为我们做得过火了,但还是应该继续矫枉过正。紧急状态下,对折中办法的妥协比采取集中优势力量的方式风险要高,即意味着纳税人的成本更高——不仅是以美元计算的成本,更表现在失业率、企业倒闭以及住宅抵押赎回权的取消上。”
  陈钢指出,在金融危机面前,救市必须矫枉过正。正是由于美国政府坚决地大尺度救市,以务实的态度顶住政治压力,才能稳定住摇摇欲坠、几近崩溃的金融系统,最终恢复信心,实现经济复苏。如果一再纠缠于救市是否过火,在救市力度上犹豫不决,只能延误战机,被危机牵着鼻子走,最终付出更大的代价,后患无穷。
  当前市场也在争论中国救市是否过火的问题,回顾美国救市的经验,政府不能过度担忧所谓“过火”的风险,而是应该坚决救市,在市场完全稳定之后才能考虑退出,以免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导致演变为难以挽回的危机。救市的方法和途径值得讨论,但是力度却绝非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