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9
6月29日,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能源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沙姆沙德·阿赫塔尔发表演讲,二十国集团相关部长们就能源可及性的需求和政策现状做了热烈讨论,并对世界范围内解决能源可及性问题做了经验分享。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作为唯一的金融机构代表在能源可及性大会上就改善能源可及性的融资和商业模式做主旨发言。
打造多方合作平台 建立全球性专业化能源银行
在能源部长会议圆桌论坛上,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就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助力能源可及做了发言。他表示,能源行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专业性很强、利益覆盖面很广、复杂程度很高的特殊领域。特别是全球能源可及性问题,不但涉及能源供应、能源效率、能源技术、经济效率、环境保护等多重价值目标,而且涉及政府、国际组织、能源企业、金融机构、普通民众等多个利益主体,特别需要专业规范的深度经营,特别需要体系完善的金融生态。
邵平分析说,放眼全球,能源可及性问题依然严峻。在全球,仍有11亿人忍受着无电的折磨,仍有29亿人使用固体燃料;在中国,虽然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已经在“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但是,仍有5.9亿居民使用固体燃料。
“有两大瓶颈阻碍着能源可及性的实现。一是资金瓶颈。通常,能源可及性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巨量资金,因此,单靠政府投资或国际组织援助等传统渠道,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二是参与度瓶颈。能源不可及的地区大多位于偏远、落后地区,相关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都很长,但回报率可能并不高,因此,民间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邵平认为,在加快能源可及性建设的道路上,只有多方携手,形成合力,打破瓶颈,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能源可及性建设取得成功。
对于解决的办法,邵平倡议打造“政府+国际组织+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的多方合作平台,从而有效构建新型能源行业生态圈和能源生态金融模式,突破关键瓶颈,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资源整合,推动能源可及性建设快速发展。
在各方的角色定位上,政府应完善政策和制度环境,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乘数效应;国际组织应协调国际间的资源与利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源企业应提升技术水平,探索新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提高参与度和成功率;金融机构应践行供给侧改革,打造全新的生态金融模式,提供更富有针对性的能源金融产品与服务。
此外,邵平行长提出了建立全球性的专业化能源银行的倡议。他表示,专业化能源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深度洞悉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深度服务能源行业的细分领域,有利于全面建立新型的金融生态,有利于持续推动能源可及性建设。
全面发力生态金融 “输血+造血”双管齐下
邵平表示,平安银行将全面发力生态金融的经营模式,支持能源不可及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在能源行业领域,平安银行将积极支持能源可及建设,为能源不可及地区“输血”。另一方面,平安银行将打造生态金融,整合行业资源,增强当地“造血”功能,支持更多中国企业把握当地特色、寻找发展机遇、融入当地经济,促使当地从根本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到商业模式上,邵平介绍说,平安银行坚持“跳出银行办银行”的经营理念,不断推进专业化经营,通过“商行+投行”、“融资+融智”、“引资+引流”等多种形式,聚集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企业,打通产业链,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打造了全新的生态金融商业模式,增强了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2013年,平安银行专门成立了能源矿产金融事业部,致力于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企业及项目提供全产业链的投融资服务。事业部下设绿色能源中心,专门推动清洁高效和可再生资源的可及性。目前事业部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600亿人民币。尤其是在能源可及性领域,平安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近400亿元人民币授信支持,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的电网建设,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设以及国内燃气管网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