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拥抱产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大势 平安银行橙e网推进 “互联网+产业+金融”协同创新

2016-04-20
    4月20日,由金融时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全球峰会北大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金融监管部门相关领导、传统金融机构、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高管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等近1000位嘉宾出席论坛。 平安银行公司网络金融事业部总裁金晓龙受邀出席,并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 商业银行的使命与网络金融实践”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据了解,此次峰会主题为“新理念、新动能、新金融”,旨在展望新常态下“十三五”时期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等带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动力。 
 
产业互联网迎变革机遇
    “商业银行要适应‘电商化、数据化、创新化、服务化’转型特征,提供与新时代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合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金晓龙在主题演讲上表示,随着“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产业互联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
    据了解,在产业互联网化的进程中,最显著的特征即是B2B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7.5万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及“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额在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持续保持70%以上,预计2016年中小企业在线交易规模将达到10.1万亿。平安银行主动拥抱产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发展大势,于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公司业务的互联网升级平台——橙e网,探索“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发展路径。
    2014年7月9日,橙e网正式上线,如今已成为拥有206万注册用户、40万企业用户的互联网金融新锐平台。e网定位于服务“熟客生意”,此一定位延续了该行领先的供应链金融能力,意在构建平台式供应链金融,实现“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与极致体验。橙e网基于客户日益增长的在线商务需求,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在线支付、在线融资、在线增信/见证、在线理财增值、在线保险和账户管理等一站式服务,通过PC+Pad+Phone三屏一体的立体服务渠道,与柜面服务打通,形成全渠道的O2O服务体系,领先布局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
 
打造网络业务共性平台
    橙e网坚持“开放、协同、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互联网+产业+金融”协同创新。一方面,延续传统供应链金融1+N模式既有优势,与更多的核心企业协同合作,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依托上下游链条关系拓展服务到上游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的下游经销商,实现金融服务全链条覆盖;同时将“1+N”模式升级到以任一企业为核心的“N+N”模式,依托企业间或第三方交易数据,强调客户体验,扩大服务范围。另一方面,橙e网与多方市场主体建立广泛联盟,强化平台与平台的合作,实现橙e网高效赋能、批量获客。
    “橙e网正在着力打造事业部制的运作模式,专注电商金融、政务金融、网络融资、现金管理与商务支付、平安管家、门户联盟、轻资产平台七大应用领域,形成支撑全行网络业务的共性平台。”金晓龙说,“这个共性平台是集成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基础应用服务,因此平台应用的服务可以非常快速、灵活、弹性、易扩展的被调用,这也是橙e网可以立足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橙e网已经支持汽车金融、贸易金融、小企业金融、地产金融、能源矿产金融、交通金融、物流金融、农业金融、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等多行业互联网金融应用。
    “未来,平安银行将重点关注‘共享金融’和‘物联网金融’”。金晓龙表示,共享金融方面,平安银行依托产业基金和行业事业部构建跨界融合的联盟‘共生生态’;物联网金融方面,未来将尝试在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依托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产业金融规划和布局。平安银行将继续秉承“开放、协同、共享”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战略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助力推进“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