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央行酝酿资产证券化注册制 核准额内可两年分期

2015-02-04
    21世纪经济报道
    继银监会去年11月下发《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下称“1092号文”)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行“备案制”后,央行也开始酝酿简化审批流程,推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注册制”发行。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为简化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的流程,提高发行效率和透明度,央行正在酝酿推出资产支持证券的注册发行制,并已向银行及相关中介机构征求意见,预计近期政策将落地。
  据一位知情人士介绍,注册发行制是在央行受理申请后,根据试点要求、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需求,做出核准或不核准的书面决定。发行人可自主选择在银行间、交易所或跨市场发行。
  此外,央行还对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某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权力可能会下放到交易商协会。监管层征求意见时表示,在证券发行和存续期间,发行机构要履行信息披露的职责,交易商协会负责起草合同范本和信息披露指引。”
  “注册制”呼之欲出
  根据“1092号文”的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银监会不再针对证券化产品发行进行逐笔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申请取得业务资格后开展业务。
  今年1月初,银监会再次发文,批准了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27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资格,标志着银监会的“备案制”正式启动。
  目前,已有“工元2015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等“备案制”产品发行。2月3日,恒丰银行也发行了总规模为17.09亿元的ABS产品。该行表示,其已具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资格,后续证券化项目的发行将豁免资格审批,进行备案登记即可。
  不过按照试点期间的要求,银行间市场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还需要获得央行的批准。遵循简政放权的要求,央行的“注册制”将极大地简化资产支持证券审批流程。
  上述银行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根据央行要求,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未来不再是央行审批制,而是向央行提交注册申请。”
  至于注册制“常态化”是否有额度的限制,该人士表示:“目前还不明确,我个人的理解是有的。因为央行要求,注册时要确定发行额度、参与主体、交易框架以及基础资产类型,在央行核准的额度内,受托机构可两年内分期发行。”
  而一位城商行人士也表示,对于央行的“注册制”,机构普遍持欢迎态度,因为效率将得到大幅提高。“银监会实行备案制后就很明显,原来审批时间较长,每个单独资产都要看,等审批下来有的基础资产剩余期限太短,又要重新装入资产,重新评级报批,甚至反复好几次。现在实行备案制就快多了。”
  发行需求“井喷”
  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备案制”和“注册制”将极大地刺激今年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需求。
  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1月30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第三届年会上表示,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6万亿,资产证券化市场在2014年已经达到近4000亿规模,今年可能会有飞跃式成长。
  “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主体,此前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现在已经扩大到了所有股份制银行,包括农合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还包括汽车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这也是去年的突破。”王岩岫表示。
  中债资信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成功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银行35家,汽车金融公司7家,资产管理公司3家,金融租赁公司2家,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较以往均有大幅增加。
  不少市场人士均认为,数十万亿的信贷资产和近25万亿的非标资产提供了丰厚的基础资产池,未来将迎来资产证券化的“井喷”。不过,也有评级机构人士认为,由于试点期间基础标的均为信用风险很低的优质资产,因此发行利率与基础资产息差较窄,加上发行的综合成本高,不少银行的发行积极性并没有那么高,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
  中金公司分析师张继强在其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银行等发起人意愿并不强烈,毕竟银行拿出的资产均为优质资产,融资成本和风险降低作用一般。之前ABS产品不少由银行购买。
  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目前的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日趋多元化,包括银行理财资金、保险、基金等,但是目前银行既是最大的发行者,也是最大的持有者。
  兴业证券首席宏经济分析师高群山表示,资产证券化为必然方向,但最终买家不同,影响则不同:如果证券化后资产仍由其他银行购买,则更多的是起到银行信用投放额度“削峰填谷”的作用。如果证券化后的资产由私人部门购买,这种情况下,金融资产、负债都在私人部门,本质上就是一种直接融资。证券化后的资产若由央行、两房类企业购买,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与基础货币投放等效的方式,与QE没有本质区别。
  申银万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已发行产品优先档平均收益率集中在5%-6%,与相同信用等级的中短期票据比较,信贷资产证券化AAA档的平均票息率高出其40bp左右,次级档一般收益在10%左右。
  申银万国因此认为,由于再融资难度相对较大,资本充足率受到限制,银行要保证利润、规模的稳步扩张,只能通过表外方式实现——通过将信贷资产打包出售,将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转变为中间业务收入。这对于部分资本充足率压力相对偏大,且资本补充能力较弱的城商行吸引力很大。
  至于信贷需求下降,是否会影响银行发行ABS产品的积极性,华东一家城商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会的,你转出去以后,可以买其他资产,主要收益率比它高就行。有些银行拼命投,把资本用足,实际上还是为的做大总规模。利差越来越窄,银行也只能做大总规模获得更多收益了。”
  入池资产质量甄别
  中债资信创新产品部副总经理刘毅荣认为,后续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难免出现基础资产质量略有下滑的情况。因此投资者不能再简单地认为资产支持证券产品一定是“无风险”的,加强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识别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上述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基础资产均较为优质;常态化后,入池资产质量可能下降,若出现大面积违约,而银行本身又不兜底,则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另外,需要多关注城商行、农商行的风险,因为中小企业、个人、农户的贷款风险相对较大。未来,打通两大市场的板结,进一步增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是市场更期盼解决的问题。
  一位政策性银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注册制下,主要应该关注交易所的ABS产品风险,因为它面对的客户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这个阶段,风险还会在可控的范围内,因为银行理财、信托的刚性兑付短期内不会被大规模打破。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投资者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识别风险:首先,可以观察基础资产所在的行业、区域、借款人集中度;其次,从担保方式上来看,信用贷款占比越高,信用质量越高。一般而言,只有当借款人资质较好时才可能拿到信用贷款,因而信用贷款占比较高通常意味着资产池信用质量越高。
  此外,在期限分布上,剩余期限越短,平均账龄越长,违约概率越低。交易结构安排上,关注各级层厚和超额利差。低档证券的层厚越高,给予高档品种的信用支持便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还存在法律依据不完善的问题。以试点管理办法以及一系列监管机构通知为主要依据,缺少国家层面统一法规。再加上产品结构复杂、估值困难,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难做回购融资,产品持有到期普遍也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