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券商PB业务现场检查进行中 监管层通报四大问题

时间: 2017-07-14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近日,深圳某券商营业部在洽谈一单PB业务(主经纪商业务),不过,由于该私募客户涉及的投顾模式不符合目前的监管要求,未通过内部合规部门审核。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监管层对部分券商的专业化交易系统服务开展现场检查,目前仍在进行中。其中,有两项功能存在隐患,一是投顾下单功能,二是自行分配角色功能,两项实际清理难度都不小。 四大问题重点关注 券商PB业务(PrimeBroker),即主经纪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客户等提供托管清算、产品备案、交易系统、估值核算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近期,证监会和北京、上海、深圳证监局对部分券商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交易系统(如PB系统)服务开展现场检查,目前仍在进行中。 据了解,监管层在上个月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中通报了个别券商存在的合规问题以及风险隐患,主要有四大问题: 一是事前调查不足,个别证券公司引入的客户涉嫌参与违规活动。比如个别券商未采取必要的验证手段检验客户身份;还有某券商仅根据信托公司提供的信息,就将5个实质为结构化信托的产品按普通产品进行申报并开通运作。 二是事中监测不完善。部分券商的监测模型过于简单、原始,仍然停留在底线要求水平,监测效果不佳,也未采用客户交易终端定位信息(包括IP、MAC地址)等信息技术手段。 三是事后处置工作流于形式。券商事后审计及异常处理工作大多流于形式,部分券商对监控模型筛查出的异常账户未开展必要的现场确认。 四是专业化交易系统的组合功能存在隐患,主要是投顾下单和自行分配角色这两项功能。 目前,监管层对各券商的现场检查仍在进行中。 一家深圳的券商营业部告诉记者,近日该营业部正在洽谈的一单PB业务(主经纪商业务)就因涉及“投顾下单功能”问题,未通过合规部门审核,业务无疾而终。 隐患清理难度大 据了解,监管层认为券商组合使用专业化交易系统的两项功能存在隐患,但记者发现,私募客户与券商的这种合作模式非常普遍,监管层强制清理难度会很大。 这两项存在隐患的功能是指:一是投顾下单功能,即管理人事先设定自动风控指标,投资顾问通过专业化交易系统客户端发送电子投资建议,经系统自动校验后,由管理人(证券公司客户)自动确认下单,投资顾问表面拥有“建议权”,实际拥有“下单权”。 二是自行分配角色功能,如果券商将专业化交易系统的部分账户管理权限授予客户,客户在现有经纪账户下可自行开立交易、风控、查询、投资顾问等“角色”账户。 因此,券商都在进行自查,尤其是对使用PB交易系统的以下几类客户实施MAC地址(介质访问控制)白名单报备管理:单一市场多资产单元的;申请PB交易系统投顾权限的;触及公司监控阈值的以及个性化系统用户。 但据一家PB业务规模排名领先的券商透露:“目前市面上发行备案的私募产品,基本都自动选择投资顾问模式。新增产品尚可控制,但已存在的此类产品规模太大,如果强行清理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