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掘金估值洼地 险资获准参与深港通业务试点

时间: 2017-07-05  文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日前,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参与深港通业务试点监管口径》(以下简称《监管口径》),允许保险资金参与深港通业务试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沪港通还是深港通,对于投资港股,险企都抱有很大的积极性。业内人士分析,险资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宽,有利于险资分散风险提升收益。
  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
  《监管口径》涉及两点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保险机构可以投资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应当参照《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业务试点监管口径》的要求执行;二是明确了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港股通股票,其基金管理人资质需符合相关监管规定。至此,沪港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均已对内地险资开放。
  保监会表示,《监管口径》的发布,有利于在“一国两制”基础上,支持香港经济的繁荣稳定;有利于支持保险资金“南下”,充分利用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分散投资风险;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渠道,稳步提升投资收益。
  此次监管层文件一出,很快引起险企和市场一片叫好。平安证券表示,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放开,会为港股市场带来上百亿的资金流入,同时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分散投资风险,进一步提升投资收益。而未来保监会也将继续完善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相关政策,有效维护资金安全。
  2016年9月8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率先放开了险资参与沪港通时,险企就表现出积极态度。
  “相比沪市港股通投资标的,本次险企在深港通业务试点中,还可以投资市值50亿元港币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投资标的选择更加灵活多样。”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整体来看,险资深港通试点的开放,拓宽了险企海外投资渠道,有利于险企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和分散风险。
  此前,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曾表示,目前,保险资金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股票的规模已达到1743.58亿元。其中,直接投资规模为1117.46亿元,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规模为626.12亿元。
  中小险企态度相对谨慎
  作为深港通开通之后的直接参与者,大型险企对于《监管口径》出台的反应十分积极。
  一位大型资管公司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判断今年相对A股市场,港股的增长率和中长期趋势相对更优,从资产战略配置角度而言,港股是估值洼地,也是我们优先级配置的优质资产及标的地区。我们将在今年重点挖掘港股的投资机会。”
  根据《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及《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保险资金参与香港市场,主要通过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委托第三方机构管理、在港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三种途径来进行。上述资管人士表示:“开港股通之后,与之前的通过QDII和委外相比,我们会优先选择通过港股通投资于公开市场。”不过,其同时表示,由于每家公司的偏好不同,选择何种方式投资港股市场各家不尽相同。尤其是资管公司受托投资,很多时候投资偏好上会体现客户的意志。
  据业内人士表示,除高股息率的大型蓝筹股之外,保险机构目前多青睐以下三类港股:一是优选主营业务收入以美元、港元等升值货币结算的公司,如香港本地地产股等;二是特色成长股,如科技股、教育股等;三是精选符合内地资金偏好的中小盘绩优股,重点挖掘50亿港元至200亿港元市值的优质中小盘股。
  “投资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险企可挖掘中小盘绩优股、特色成长股进行投资,投资标的选择更加灵活。而投研水平有限的中小险企可直接投资蓝筹股票或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港股通股票。”徐承远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大型险企的积极态度,中小型险企显得较为谨慎。某险企内部人士在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由于之前没有太多的境外投资项目,对境外投资的规则还不甚熟悉,现在企业主要是在研究深港通的投资规范和文件要求,还未开展实质性的业务。不过,在熟悉规则之后,公司也会积极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