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香港回归二十年 港股市值增长近八倍

时间: 2017-06-30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在这20年间,香港股市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也继续成为全球首选上市地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港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增长了7.9倍,达到将近29万亿港元,而在过去八年中,港交所有5年高居全球IPO集资额榜首。 过去20年来,另一个亮点无疑是香港与内地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在香港上市的中资股数量和占比都大幅提升,可以说这些南下的中资企业为香港资本市场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香港资本市场也帮助这些中资企业更好地成长。此外,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一系列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都在拉近内地与香港的距离,拥有两地上市平台的公司也越来越多。 中资股已成中流砥柱 在过去20年,港股格局发生了三大转变。首先是上市公司来源,其次是投资者构成,第三则是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港交所统计数据显示,中资股在港股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截至今年5月31日,H股市值达到5.94万亿港元,占港股市值的比重为21.07%;红筹股市值达到5.3万亿港元,占港股市值的比重为19.1%;二者合计总市值为11.34万亿港元,占全部港股市值的比重为40.17%。 而在1997年的港股市场,H股市值仅为486.2亿港元,红筹股市值为4729亿港元,分别占港股总市值的比重为1.52%和14.77%;二者总市值为5215亿港元,占全部港股市值的比重为16.29%,这一比例恰好为1996年的2倍,可以看出香港回归对于投资者以及中资企业信心都具有极大的提振。 如果将1997年中资股市值与2017年对比,在不考虑汇率因素的情况下,后者为前者的将近22倍。 从1997年以后,中资企业在港股中的数量和市值占比进入了快速上涨通道。1999年,H股和红筹股市值占港股比例超过20%;2005年超过30%;2006年超过40%;2007年甚至超过50%;2008年达到最高值54.57%;随后虽然略有回落,但一直位于40%的高水平以上。 据业内人士介绍,实际上这还是仅以港交所官方数据为口径,并不包括其它业内机构算入的中资民营股(即注册地在香港,多数业务开展在内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如果将其也计入统计,更加广泛意义上的中资股市值占港股比例已经超过60%。 此外,对于港股自身而言,在1996年末,香港股市的上市公司仅为583家,年末市值仅为3.48万亿港元,全年交易额仅1.41万亿港元,约相当于A股2015年牛市峰值时的一天成交额。但在2016年末,港股上市公司为1973家,年末市值高达24.76万亿港元。 “双赢”局面稳固 市场人士表示,实际上经过多年的融合和发展,中资企业和香港市场之间也形成双赢的局面。南下的中资企业为香港资本市场带来了活力,香港资本市场也通过帮助这些中资企业融资,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展。 回顾历史,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首家赴港上市内地企业,随后上海石化、仪征化纤等一批公司也相继登陆香港市场,但整体数量仍非常少。 1997年10月,中国移动登陆香港市场,成为香港回归后的首单重磅IPO,募集金额高达323.63亿港元。此后,华电国际、首都机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一批国企相继完成在港上市。2000年6月赴港上市的中国联通,募资金额达到436亿港元。 而进入2001年以后,内地民企赴港上市的步伐开始加快,也使得中资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国企。当年12月,浙江玻璃成功在港发行H股1.7亿股,募集资金6亿元人民币,内地民营企业就此跻身H股行列。此后,随着一些政策放宽,更多小企业和新兴行业也加快了赴港上市的步伐。 目前港股中最为闪耀的明星股之一腾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腾讯没有在内地A股上市,但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其在香港上市以来股价上涨超过400倍,目前该公司的多项财务指标依然保持高速增长,股价也在持续刷新高位。 “双赢”局面稳固 市场人士表示,实际上经过多年的融合和发展,中资企业和香港市场之间也形成双赢的局面。南下的中资企业为香港资本市场带来了活力,香港资本市场也通过帮助这些中资企业融资,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展。 回顾历史,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首家赴港上市内地企业,随后上海石化、仪征化纤等一批公司也相继登陆香港市场,但整体数量仍非常少。 1997年10月,中国移动登陆香港市场,成为香港回归后的首单重磅IPO,募集金额高达323.63亿港元。此后,华电国际、首都机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一批国企相继完成在港上市。2000年6月赴港上市的中国联通,募资金额达到436亿港元。 而进入2001年以后,内地民企赴港上市的步伐开始加快,也使得中资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国企。当年12月,浙江玻璃成功在港发行H股1.7亿股,募集资金6亿元人民币,内地民营企业就此跻身H股行列。此后,随着一些政策放宽,更多小企业和新兴行业也加快了赴港上市的步伐。 目前港股中最为闪耀的明星股之一腾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腾讯没有在内地A股上市,但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其在香港上市以来股价上涨超过400倍,目前该公司的多项财务指标依然保持高速增长,股价也在持续刷新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