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广州城发基金林旭初:为不同资金搭建不同载体
时间: 2017-06-29 文章来源: 腾讯财经
在经过多年的深入探讨和政策推动后,PPP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重大基建项目的选择。依据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截至4月30日,进入全国PPP项目综合信息平台的PPP项目达到12700个,入库项目所需投资金额约15.3万亿元。
按照“基金+基建”、“30%政府资金+70%社会资金”的模式,广州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广州市城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14年3月创立。它是广州市政府将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相配合,引入大额稳定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发展建设和政策性业务,而设立的全资国有企业。
除了基建,国企国资混改等政策类投资也是城发基金的一大业务模块之一。
6月28日,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年会现场,围绕PPP和国企混改,广州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基金”)总经理、广州市城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城发基金”)董事长林旭初接受了腾讯财经的专访。
以下为访谈实录:
腾讯财经:此前,城发基金与新华保险、国寿保险合作,分别成立广州新华基金和广州国寿基金,基金规模各为200亿元,主要投资于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产业、国企混改等。
城发基金的资金来源也是“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您曾提到,城发基金本身就是一个PPP:30%是政府资金,70%是保险资金,保险资金来自于保费,这是社会资本。
您如何看国内PPP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您认为目前国内PPP行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林旭初:现状我觉得还是很让人鼓舞的。
整体而言,PPP就是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到公共设施或者基础设施当中去。过去,从投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说是最大的一块。
但就主要投资的参与方来说,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从融资角度看,银行、保险资金都有参与。真正以股权的形式投资到基础设施项目当中去的社会资本,还比较少。
一个多星期之前,财政部刚刚联合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推出PPP资产证券化规则。从中央政府开始提PPP这个概念开始,最近两三年下来,其实我觉得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从未来的角度看,PPP其实跟所有新的领域一样,都有一个从初始到成熟的过程。社会资本真正以股权的形式投资,体量目前并没有那么大。同时,相应的政策法规也正在陆续出台,而实施细则和操作过程当中一些环节尚不成熟。
从投资的角度看,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尚需解决,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项目的退出问题。社会资本不像政府是永续的,持续的,社会资本总是有时间的,有长有短。所以资产证券化对于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这个领域,核心的问题就是退出。
另一方面,在整个过程当中,投资是讲回报率的。PPP投资的参与者也要提升被投项目的盈利水平。这一点上讲大家都需要去努力。还有国家需要在税收和交易流转过程中的一些政策可以更进一步地去开放,以支持社会资本更好地进入到基础设施领域当中去。
腾讯财经:您认为城发基金的模式有何特别之处?能否破除PPP模式既往存在的缺陷?
林旭初:我们的特点是以有限合伙制基金的形式去作为我们企业运作的一个载体。
从教科书的角度讲或者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是最传统的PPP,我们有30%是政府的资金,70%是社会资本。我们用一个合伙的形式组织起来。在国内来讲这其实是比较少的,我们是我知道的第一家以这么一种形式去操作。
为什么要用一个基金去把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放在一起呢?是因为通过有限合伙制的形式,签署相关协议,所有的责权在协议里都可以明晰。
过去传统的从事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能就是地方的平台公司,平台公司是政府的平台,所以社会资本即使想要跟平台公司去产生投资行为的话,往往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谈,而不是整体来谈。基础项目周期长,可能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资金介入。如果没有一个载体能够把这个责权利说清楚,受到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的话就很难进去。我认为用基金的形式去投资基础设施是一个有意义的一种尝试,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应用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腾讯财经:城发基金对于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有着怎样的衡量标准?据我了解现在城发基金的项目90%以上都集中在广州,未来是有向广东省的其他城市拓展?
林旭初:我们有一部分非广州的项目,包括广东省的。我们两支基金主要还是投资到广州市的基础设施项目当中去,这跟设立这两支基金的目的有关系。因为我们是广州市国有企业,所以广州市政府希望我们把资金投到广州市的项目当中去。
但是坦诚说险资之所以跟我们合作,也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基金投到广州市基础设施项目。从两方的出资人来讲都是比较明确希望投到广州市的项目当中去。广州有一个好处,从基础设施角度讲,一线城市,项目规模比较大,项目比较多,相对来说收益也比较好,大家对广州的项目也比较看好。
城发基金现在是第四个年头。用PPP的模式或者城市发展基金的模式,可以引用到全国各个地域当中去。其实我们也跟像北京、上海其他的一些城市也有合作,包括一些一线城市,包括其他地域省份等等我们都有合作。我相信在整个城市发展基金和基础设施基金这个行业成长会非常迅速,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腾讯财经: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阐述一下您刚刚所提到的回报率的问题?
林旭初:我们基金成立了三年,这三年下来从基金层面我们的回报率也能达到7%左右。谈到基础设施项目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它的回报率并不高。但是实质上,绝大多数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成熟期的时候是能够有5%—7%,甚至8%的现金流回报。
特别是在广州这样一个区域当中,虽然听上去回报率并不是十分高,但是我们资金成本相对较低。我们可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利差,所以从绝对盈利的角度上来讲是可观的,这个行业也是非常有前途的。
腾讯财经:您刚刚提到了关于成本的问题,请问广州的低资金成本优势怎么去理解?
林旭初:资金成本的角度,我们的优势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综合来看,城发基金一方面是能够形成对各种类型资金的汇聚。同时。成本要跟收益相比较才有意义,若光是一个很低的资金成本,但收益更低,这仍是贵的资金成本。
我们的优势有两个大的方向可以去思考,一个是地域的优势。广州的项目总体而言是比较健康稳定,收益相对比较高,且比起绝大多数二线城市,稳定性肯定是有保障的。
另一点,我们获取资金的时点可以进行选择。比如发债便宜的时候我就发债,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我可以通过上市或者定增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通过获取不同类型的资金,我可以形成一个综合的资金成本,这是一个动态的方面。
腾讯财经:“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的模式中,社会资本存在着寻求回报率的需求,而另一方面PPP项目也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您觉得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点是什么?
林旭初:我认为对于大的机构投资人来说,他们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往往不是单纯的追求回报率,甚至说不支持回报率,而追求的是总回报。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有100元钱,我投1元钱变成2元钱,回报率是100%。我还有另外剩下99元钱,我回报率是10%,我挣9.9元钱,但是总得来说挣得比那1元钱多。所以大家追求的是回报,而不是回报率。
当然,你不可能只投资一种类型的资产或者一种类型的领域。机构投资人更希望的是能够投到那些长期稳定,回报可预期,并且高于资金成本的领域。过去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好,投资很多行业都能得到比较稳定,甚至可观的收益。
当我们的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过程当中,基础设施是一个最有可能实现长期可预期稳定回报的这么一个领域。只是过去项目方缺乏这种需求。
以广州为例,过去广州的财税完全可以覆盖本身的项目建设,不需要去吸引社会资本进来。另一方面,现在大家看到拿社会资本可以做更多更好的项目,但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种模式、一种载体使社会资本进入。
我们做的就是这个,使更多不同类型的资金以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明晰的法律框架,使得大家可以投到双方或者各方都认可的项目当中去。
腾讯财经:可否请您介绍下城发基金在做PPP项目的时候投资的回报周期?PPP您觉得现在是不是一个泡沫?
林旭初:我觉得PPP不是一个泡沫,但是现在确实有人拿所谓的“伪PPP”,用PPP的形式去做实质是政府负债的行为,这个风险是要去防范的。PPP不能应用到所有的领域当中去,它可以应用到那些可以产生收益的基础设施当中去。
关于投资周期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城发基金是一个投资基础设施的股权基金,我们希望的是我们从一个项目的全周期来看这个问题。
从项目早期到后期,只要我们能够获取基础设施项目,我们本身是没有周期的,或者说这个周期跟基础设施的周期是一样长的。
但是我们做的是通过不同的载体使得不同类型的资金可以进来。举个例子,政府的钱是可以不退的。第二就全周期来看,险资的钱周期是十年到十五年,银行的钱可能三到五年,当然你可以做一些错配,发债三年期的债或者五年期的债。为什么强调做资产证券化呢,资产证券化简单说就是上市,上市之后的二级市场的股权资金也是没有期限的。
所以从我们的角度讲,我们本身工作是让不同的资金搭建不同的载体。可能我是险资,我愿意享受从项目早期到资产证券化中间那一段的收益,我就从早期就进来;或者我是一个相对小的投资人,不能承受早期中期的风险,但是我愿意购买资产证券化那个时候的基础设施的产品,这样我可以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如果我要退出就要二级市场去交易股票或者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的单位,这可以是很短的,可以是一年的,也可以是很长的。
我们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把这个项目本身的性质跟资金本身有它的特性这么去结合起来的。
腾讯财经:广州金交会前两天刚刚落下帷幕,我注意到金交会上广州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合作,还有十几家机构入户广州。广州现在在致力于建设一个全球的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在您来看,广州市金融业的发展是怎样的特点?与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的上海相比,您认为广州目前所需提升之处在哪里?
林旭初:从广州的角度说,我们也有一些优势。其实广东的经济体量是全国最大的,但广州并没有那么多本土的金融机构,而各个银行的省行,各个保险的省分公司其实都在广州。
另一方面,过去广州包括广东其他城市,在金融的运用上相对稳健,所以活跃度比起上海可能是有差距的。
但是也有后发优势。经济体量在这里,人均GDP广州并不比上海差,过去运用金融手段少,但是换个角度看,过去来广州投资的机构少,相对而言去投资广州的项目会更容易,跟一些发达地区比更容易获得一个相对可观的回报率。
同时,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可以辐射整个珠三角,另外整个经济讲求务实。从现在往前看,我觉得广州会加大力度在金融行业、金融产品和金融活跃度上去努力。我觉得机会是非常多的。
腾讯财经:作为创新国有资本投资管理的开拓者,基建和国企国资混改等政策类投资,是城发基金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城发基金此前曾参与联想控股、广发证券、中广核等混改。
就您的经验来看,在跨地区参与国企混改的过程中,您认为难度最大的环节是什么?
林旭初:参与并不难。因为城发基金是一个成规模成体量的基金,另外金融行业相互合作的领域较多。当城发基金有机会参与国企混改的时候,大家都是比较欢迎的。
我们之所以参与以联想控股为例一些央企的混改,一是按照相关要求,通过这样的投资,使得广州去参与影响全国的国企混改项目。第二也是强化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希望支持它们成长,反过来使得它们可以更愿意到广州来。还是以联想控股为例,我们不仅在联想控股层面合作,我们还跟联想控股下面的弘毅和君联在基金层面都有合作。
如果要说还有希望做得更好的地方,如何形成一个更好的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而并非只是在资本层面是一个很小的股东。
腾讯财经:像城发基金在参与一些国企混改的过程中,您觉得企业内部包括企业外部的利益,各方的利益怎么去协调,达到一个更优的状态?
林旭初:参与国企混改的时候,参与定增、发行,甚至支持上市,但实际上我们都是一个小股东。个别企业我们参加他们的董事会、股东会,我们当然会从我们的角度鼓励他们去规范管理。
但是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在增量,国企混改是两个事情,一个是解决体质问题,纯国有的企业有时候在体质上会有一些障碍,通过国企混改可以释放一些活力。
另外国企本身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怎么样能够用好这些资源是一个问题。我们在参与过程更多遇到的情况是,比如很多企业在北京,但是我们在广州,北京跟广州之间有没有可以合作的领域?有的企业是做实业的,我们是做金融或者做基金的,我们能不能有一些什么合作?比如说联想控股下面这几个投资公司,他们是做GP的,我们有母基金,我们做LP,我们之间能不能有一些合作?在增量上大家寻求一种合作,寻求共同的发展是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