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股市政策隐线 经济学家遭人大副委员长怒批
时间: 2017-06-20 文章来源: 新浪财经
2017年4、5月间,A股又经历了一次小型“股灾”,引发了支持或反对现行IPO发行速度的争议。支持方以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高善文为首,包括财经评论专家叶檀、肖磊、张可亮等,反对方则以吴晓求、李志林、韩志国等大学教授为主体。从双方的阵营的身份,大概也能看得出来双方身份经历不同导致视角的差异,券商首席经济对于资本市场运行体会更深,所以多以市场数据为例,如李迅雷认为A股市盈率中位数高达70倍,直陈上市公司的稀缺性导致的垃圾股、壳资源爆炒等弊端;以高校教授为主体的经济学家,自然对金融理论更为熟悉,所以就有李志林要给刘主席上课、吴晓求批评刘主席没有理论逻辑,甚至韩志国更直截了当地要求中国股市不要有那么多自己的特色,应该学习先进国家股市制度,干脆实行“拿来主义”。
从主要观点来看,支持方主要观点是IPO供给并不过度,市场估值仍然偏高,IPO提速不是导致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反对方则认为股市重点在于并购重组而不是IPO,IPO提速是导致本轮股市下跌的原因,韩志国还强调了退市制度、造假惩戒、投资者保护等股市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这又是一个貌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典型案例,清官也断不清的家务事。那么,我们究竟要根据怎样的标准,才能评判政策以及政策制定者呢?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政策制定者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来自方方面面,包括市场的现状、投资者的结构、政治环境甚至自身人格特质等等,在这个约束条件所框定的“可行性区域”内,才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或者自由裁量的“政策空间”。
在很多情况下,政策制定者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的“政策空间”,所以人们似乎感觉不到政策边界的存在,能够直接评判政策制定者的政策水平的高低。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政策的约束条件已经使得“政策空间”十分逼仄,政策制定者往往动辄得咎。以热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为例,高企的房价俨然已经成了政策的一道“红线”,政策空间几乎就剩下一个方向,那就是不停的加码“限制”,从限房贷、限户口、限社保年限、限购买套数甚至限卖,政策工具已经差不多用到了极致。
房地产市场的“红线”,大家容易理解,因为高房价带来的炒房热,已经开始在摧毁实体经济的基础,这是决策者为其定下这根“红线”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在政策制定者同样动辄得咎的资本市场,是否也存在某种很强的约束条件?很遗憾,或许这根“约束线”不太明显(不妨称之为“隐线”),辩论双方火力全开地辩驳对方时,却全然忽视这根“隐线”的强大存在。
其实,都说证监会主席是个火山口,那是因为资本市场从来都存在一根“隐线”,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内,这根“隐线”的内涵不断变化,但重要的是“紧箍咒”一直存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根“隐线”为强大的外生性政治力量所设定,并非内生于市场自身,所以冲突频频,也就见怪不怪了。写到这儿,读者不免起疑,这些“隐线”究竟为何物?好吧,那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资本市场的历史,回头看看这年来的资本市场到底有什么“隐线”:
1990年代初期,股市被赋予支持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功能,由于担心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丧失控股权,管理层设计出了流通股(向公众发行的部分)和非流通股(公开发行前的部分)并存的“股权分置”制度。
1996年之后几年,股市被赋予帮助国有企业“输血脱困”的功能,政策面向国企倾斜,如容忍大量国企长期不分红、少分红的分红政策,容忍国有企业不参加配股的配股政策等等。
2001年,股市被赋予为社保基金筹集资金的功能,为弥补社保缺口,开始大量减持国有股,这也是漫漫5年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
2012年以后,股市被赋予了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功能,创业板上市和再融资的制度门槛明显降低,这也带来了2013-2014年A股创业板的结构性牛市。
2014年,股市则被赋予服务国内经济转型的需要,放纵杠杆资金的使用,在制造了“人造牛市”的同时也导致了史无前例的“股灾”。
那么现如今,又是怎样的一条隐线在指挥着股市的节奏呢?我们看到的“明线”是官方所宣传的“资本市场改革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这当然没有错,能提这句话,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正趋向成熟。但我猜想真正的“隐线”则很可能是隐藏着一个更为宏伟的计划,那就是让资本市场逐步取代房地产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经济推进器”。如果这个猜想成立的话,那么目前力推的准注册制,就可以看作做大股市资产池子的关键一步,因为没有一定的体量规模,就无法和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地位相提并论。
从两个市场的总量规模上看,2016年中国房地产市值约为30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房地产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为411%,远高于全球260%的平均水平。而当前中国股市总市值约为40万亿人民币,市值/GDP之比目前仅为57%(注:如果估值水平再低一点的话,该比率将更低),而多数发达市场经济体这一比值约为100%(美国、英国更是高达150%左右)。
可以看到,一个市场市值占比超出全球水平57%,一个市场市值占比却低于全球发达市场水平43%。所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房地产市场不能再轻易推高了,相反,资本市场的空间却很大,两者之间如何取舍,并不是一件难事!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证券“四大报”要为IPO背书,连新华社都出来表态“A股总让IPO来’背锅’,有些不妥”,直至贵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的陈昌智都在6月17日广州风险投资论坛上发话,怒批某经济学家人身攻击二级市场监管者。这种接连的政治性表态居然还有人看不清楚,韩志国竟然还在微博发文批四大报,说什么“主子给钱,奴才效力,这一千古不变的定律又一次在中国股市呈现”,能如此逞口舌之快,根本没有认识到中国现实的政策约束条件,只能说这位经济学家连最基本的判断力都丧失了!呜呼,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