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大股东增持“意大于形”保驾护航信号已渐弱

时间: 2017-06-19  文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控股股东增持,往往给投资者传递最为直接的信号,就是为公司股价“保驾护航”。但这一动作,在近两年来已变得不再纯粹。大股东增持背后的动机不再单一,有的为作秀,有的则为控制权。每经投资宝通过对近一年的大股东增持统计发现,这一动作对于股价稳定的意义早已渐渐减弱。
  增持目的多样化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6月14日,近一年来,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共发出114份控股股东增持公告。其中,2017年就有79份关于控股股东增持股份的公告,不过,相比“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这一惯用的说法,现在大股东增持的想法,已经变得多种多样。
  以金融街为例,公司于2017年2月6日晚收到北京金融街集团增持公司股份达到1%暨未来增持计划的通知,增持后,金融街集团合计持有公司总股份的29.96%,金融街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33.19%。翻开金融街的前10大股东名单不难发现,金融街控股股东此时的增持,仅仅是为了巩固大股东地位。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还有不少浮于表面的大股东象征性增持,如日前厦门钨业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华侨实业增持公司11.02万股,占厦门钨业总股本比例仅为0.01%。而金龙汽车、德展健康、渤海金控等13家公司,公司控股股东增持上限均不超过总股本的1%,增持比例都不算高。
  股价“保护”作用降低
  那么,近一年来有控股股东增持计划的个股表现如何呢?据 数据显示,近一年以来,只有38家公司在发布控股股东增持方案后的一个月里股价实现上涨,占比不足40%,而如国发股份、福达股份等60余只个股在发布控股股东增持公告后,股价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股价保护作用不再像以往那么明显。
  一位深圳不愿具名的私募经理向每经投资宝指出,“大股东增持行为一般被市场理解为正面信号,所以,大股东出现增持行为时通常被市场解读为该公司的股价已进入价值区间,在二级市场上具备投资价值。不过,目前的市场环境还需要区别大股东增持的背景是否夹杂了股权质押等复杂关系,比如股权质押面临平仓,采取增持来稳定股价,其增持的意味没有那么纯粹,对于公司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也有市场人士指出,大股东增持自家股票,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弱势行情中用增持行动来表达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好,显示信心,并做表率。以此来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期望大家持股来维护股价。当然也不能排除有投机人士拉抬股价以便再做减持。二则是认为公司股价低于其实际价值,抄底自家低位筹码,纯粹作为一种投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