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还是老的辣
时间: 2017-06-17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每一轮A股市场的大幅震荡或者牛熊转换,私募都会经过一次洗牌,曾经的“私募高手”泯然众人矣,市场又会有新秀冒出来。江湖还是那个江湖,但在江湖上勇立潮头的,面孔总是换来换去。只有一点没变的是: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的话,业绩居于排行榜前列的,总是那一批私募“老人”。
“老将们”的胜利
在私募的江湖里,如果以每个年度的业绩比拼来看,你会看到,每年的私募各大领奖台上,业绩前十名的,基本上每年都会“大换血”。去年还是第一名,享受领奖时走红地毯、鲜花与掌声无数的荣光,而到了今年,业绩很可能是倒数第几名,或者产品的净值大幅回撤。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某个年度的“私募王”,如今几年下来,在私募的业绩排行榜上,可能前100名都找不到身影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某些私募基金经理某个年度业绩做到了冠军或者前几名,“只争朝夕”地做营销,急剧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接下来,这些高点进去的高净值客户,很可能接受私募产品下一年净值大幅回撤的命运。
反之,把时间拉长点来看,你会很容易发现,那些五年期、三年期以及名列前茅的私募基金,每年基本上总是那些“老面孔”,比如北京和聚投资的李泽刚、上海世诚投资的陈家琳、深圳中欧瑞博的吴伟志、上海名禹资产的王益聪、北京源乐晟的曾晓洁……
仔细观察这些私募“常胜将军”们的一个特点,最明显的是:他们在证券市场浸淫的时间都很长,有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不一定能成为每年的冠军,甚至每年的业绩都进不了前20名、前50名,但无论牛熊市,他们的业绩都很稳健,不会大起大落,最终造就了他们成为“长跑健将”。他们很少激进,追求稳健,更关键的是:他们将风险控制融进了自己的血液之中。而且,他们很少追热点、赶时髦。这些特点,都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太少!
比如在前几年的中小创牛市中,不少年轻的私募基金经理重仓中小市值股票,极度看好中小市值股票的未来,对日渐高得离谱的估值不管不问,总是认为中小创股票的业绩增长能不断摊薄高企的估值。时至今日,太多这样的私募基金经理在中小创股票的挤泡沫中业绩大幅下挫,将前几年赚的收益抹平甚至陷入亏损,而前几年表现不那么靠前的一些私募老将们,在今年以来的蓝筹股行情中,大胆重仓买入股指便宜的大盘股,收获满满。这些私募老将哪怕今年业绩再好,他们也懂得风险控制,很少走极端,他们未来的业绩,也极小概率会大起大落。
即便是一些进入私募这个行业不久的基金经理,因为他们在公募基金积累了多年的投资经验,在今年的市场中也表现不俗,如诚朴(深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北雁、深圳丰岭资本的金斌,他们此前都在公募基金做过十余年的投研经理,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在今年的蓝筹股行情中,也因为重仓低估值的蓝筹股而收益颇丰。
谨防“罂粟花效应”
为什么在私募江湖的长跑健将们大多是年纪大一点的人?其实,年纪大未必就能把投资做好,但这些私募老将们,确实受益于岁月的沉淀和多次失败的教训,从骨子里面学会了风险控制,能够抵御太多市场上唾手可得而又转瞬即逝的诱惑,懂得反思,不走极端,敬畏市场和人性,从而给客户带来持续稳健的回报。
在投资上,有个极为典型的现象,姑且称之为“罂粟花效应”,这种习惯就像毒品一样,让人越来越上瘾。比如某位私募基金经理重仓了某个行业或某只股票,他此前经过了认真细致的研究,认定某只股票极其具有投资价值。然后,他就会不断搜集各种资料,或者打听专业人士的意见,以此印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某位人士提出了不同意见,已经形成思维定势的私募基金经理会有意或者无意过滤掉这些不同声音,甚至对不同意见冠之以“不懂”、“无知”的帽子,最终不断自我强化已有的认知。
遗憾的是,市场在变,个股的基本面在变,行业也在变,如果职业投资人陷入“罂粟花效应”的泥淖,结果只会给自己积聚越来越大的风险。很多时候,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年轻一代的私募基金经理身上,他们很可能因为某一次漂亮的投资,就变得极为自傲,很容易瞧不起身边的人,甚至瞧不起市场。
当一个职业投资人变得极为自傲时,他就极易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比巴菲特还厉害,公司其他投研人员的风险提示,在他这里就变为“不懂”、“愚蠢”的代名词,同时不断强化自己的原有认知,与其说这是“罂粟花效应‘,倒不如说这是自我膨胀带来的恶果。
相反,年龄大一点的职业投资人,他们经过了太多的市场风浪,也许曾经年少轻狂,但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他们开始懂得敬畏市场和人性,尤其是懂得反思,甚至变得中庸或者保守起来,他们不再极端自我,会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倾听市场的声音,尤其注重风险控制,也许他们短时间内会失去一些投资机会,但把时间拉长来看,他们最终收获的,一定是稳健的收益,以及“睡得着觉”的投资,绝不会因为赌某个行业或某只股票而寝食难安,惶惶不已。
所以,当客户投资私募基金产品时,也许,看看私募基金经理的从业年限,是选择出手与否的第一步。在投资的江湖里,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绝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