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好公司无须号召员工买入公司股票

时间: 2017-06-17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家公司好不好员工最先知。 近期有不少上市公司为了维稳股价打出“兜底”式增持牌,即公司实际控制人鼓励员工增持股票,并保证未来卖出股票时如有亏损由实际控制人承担。讲真,这对员工来说是一件包赚不赔的好事,但问题是,为什么有的公司员工并不买账? 可以从很多个角度来解释,比如对公司前景并不看好。员工最清楚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果董事长一边在二级市场呼吁员工买股,一边在公司内部开大会说市场的冬天来临了,全员上下要精诚团结、共渡难关,那员工估计不会买账;还有种可能是虚晃一枪,这厢董事长许诺很痛快,那厢公司内部毫无动静,持有如何登记?离职如何退出?结算方式是怎样?一概全无,让员工如何安心买入? 事实上,真正的好公司根本无需动员,比如刚刚在一季度用“王者荣耀”一款游戏挣了30个亿的腾讯,去年“双十一”,作为公司成立18周年的特别纪念,向每位在岗员工授予了300股腾讯股票。当时,腾讯每股约200港币,不到一年已经飙升至274港币,相当于7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腾讯的员工只要没出售,赠送的股票已经自动赚取了1万元。 另外一家公司华为也不空喊口号,而是选择配股。华为员工的薪酬由工资、奖金和股票分红组成,这三部分数量几乎相当。其中股票是在员工进入公司一年以后,依据员工的职位、季度绩效、任职资格状况等因素进行派发,一般用员工的年度奖金购买。如果新员工的年度奖金不够派发的股票额,公司帮助员工获得银行贷款购买股权。过去几年,华为每年的分红比例都差不多30%,所以大家都还争着往里砸钱。对于员工来说,一方面希望能够继续得到配股,毕竟分红可观;但另一方面为拿到配股,又要将分红和奖金拿出来继续购入,这样的吸引力可不是几句口头号召就可以达到的。 A股这几年,一旦市场下跌,兜底式增持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乐观地说,是实际控制人关心二级市场表现,对市值管理的尽责。但从近期表现来看,他们对于股价关心更甚于公司的经营,每次遇到市场下跌,就通过员工增持的方式来力挽狂澜,除了维护二级市场股价,对于员工激励、企业发展看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动作。市值管理的核心,难道不是通过不断优化和扩大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以实现市值提升,通过经营业绩的提升而促使股价上升,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扩大公司的资产规模吗?什么时候变成了单纯对于股价的关注与呐喊。 由于媒体的发达和公告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声音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听见,作为“一家之主”,当然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但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长期看,股价的波动一定离不开基本面,如果董事长对公司的市值管理、资本布局脱离了产业理性发展,最终还是会事与愿违,甚至走火入魔。比如本次兜底增持,背后就有股权质押的影子,一些公司控股股东大比例质押上市公司股票,受制股价深度下跌,其质押股票不断逼近警戒线或平仓线,其有动机通过“兜底增持”这个“利好”方式,引导股价回暖,进而化解被质押股票被平仓的风险。 法无禁止即可为,目前法律中对大股东的这种“兜底倡议”行为还没有明确规定,但必须要警惕的是,A股中有多少资本玩家最终破灭,产融结合变成了玩火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