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别再寻找股价催化剂了!

时间: 2017-06-17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明远之道】 和当年的牛市相比,监管机构变得更加精明勤勉,大股东整体变得更加多元化,理性投资者数量也在增加。 催化剂,英文Catalyst,大概是绝大多数做证券研究的人最喜欢寻找的东西。对于买方来说,找到催化剂似乎意味着可以熬过漫长的等待与煎熬,不再受短期考核压迫。对于卖方,找到催化剂则意味着吸引全市场的眼球、瞬间蹿红。毕竟,谁不喜欢马上就涨的东西呢? 问题是,催化剂的不靠谱程度,超过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从证券研究希望回答的三个问题来说,即“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什么时候赚钱”,最容易回答的是第一个,能不能赚钱。第二个问题稍难一些,但有经验的投资者能给个大概、可能非常宽泛的范围。比如这个股票应该能大赚,最后有可能赚到3倍,也可能只赚30%,但总比债券一年5%来得强。催化剂试图解决的是第三个问题,什么时候赚钱。由于市场的复杂,导致这个问题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也就极难确定。 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大学生勤奋踏实、作风正派、聪明有思想,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以后会发展得不错,可是他究竟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会达到事业的爆发点? 在实际的资本市场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次大行情,其真正的催化剂几乎没有被几个人在事先预测到。比如,2013年秋天的债券市场大底,主要由钱荒导致,而钱荒这个问题,在之前几乎没有被人提及。 2014年11月的A股市场大涨,则更为奇特。这一波大涨以蓝筹股、尤其是银行板块打头,很多股票短短一两个月就上涨50%、甚至更多,而仅仅在行情启动前夕,人民银行进行了不对称降息,即贷款利率降得少、存款利率降得多。 不对称降息明明是一个利空银行的消息,因为息差必然因此收窄。那么,我们能说它是银行股价上涨的催化剂吗?可是银行股价却确实上涨了,背后的因素来自于更强大的情绪推动。 由此可见,判断催化剂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影响每一件事情的原因,往往有很多种。而你在事前,几乎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哪种力量、能够起多大的作用。 催化剂判断如此之难,以至于有经验的投资者往往不会对预测它抱太大的期望。霍华德·马克思(HowardMarks)在笔记中就曾直言不讳,他判断市场时点往往不是太准。不过,对于成功的投资来说,催化剂其实根本不重要。否则,霍华德又怎么能成为如此成功的投资者呢?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也就是说,瓦罐什么时候破不好说,放在井上用,总是会破的。将军什么时候倒霉也不好说,仗打得多了,总是容易阵亡的。“井上”、“阵前”,才是问题的关键。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天天喝酒抽烟不运动爱吃油腻甚至还吸毒,那么对于他的健康来说,是最后发病时的病因重要呢,还是之前的生活习惯重要?我们分析清楚最后的病因,他就不会生病了吗?如果没有不良的作息习惯,我们又有必要分析病因吗? 如果一只股票增长慢、护城河差、产品也过时、管理团队不敬业、估值还很贵,那么我们有必要判断它的股价什么时候会跌吗?而如果有一种每张售价1元、却有0.01%概率能中100万元的彩票,我们又有必要判断买哪张能赚钱吗?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市场跌得惨烈凶猛。但是,在危机发酵到最猛烈的时候,沃伦·巴菲特却开始抄底,并写下了一篇短文《我正在买入美国》(BuyAmerica,Iam.)。巴菲特是看到股价上涨的催化剂才买入的吗?并不是,他看到的是美国经济的长期活力和证券的低估。至于催化剂这种东西,在股神眼中,如浮云耳。 三千年前,武王伐纣、匡定天下,太公、伯禽分别被派往齐、鲁建立诸侯国。太公五个月就立国完毕、回报周公,而伯禽花了三年。周公问你们怎么一个这么快、一个这么慢?太公回答,我“简其礼、从其俗”,所以快,而伯禽说自己“变其俗、革其礼”,所以慢。(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听罢,慨然感叹道,为政之要,在于简单易行、顺应人心。齐鲁之差别,将来必判若云泥,“鲁后世北面事齐矣”。结果,数百年之后,齐国果然成为鲁国上流,至今我们仍称山东一带为齐鲁、而不是鲁齐。 那么,聪明的读者,请你告诉我,周公看到的,究竟是催化剂呢,还是基本面呢?而一个几百年都没有改变的基本面,是不是比那些催化剂,比如“齐国这个将军很能打、这个齐王很聪明”,来得重要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