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为减持立规 助A股市场摆脱“失血”之困

时间: 2017-05-30  文章来源: 新华网
对于上市公司股东而言,根据对估值合理性的判断或自身资金的需求增持或减持股份,本无可厚非。但有机构统计,近7年来A股市场累计减持近7000亿元,累计增持略超2000亿元,前者数倍于后者。 2015年A股市场从狂飙突进到断崖式下跌。在此期间,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规模高达5000亿元。即使在市场亟须休养生息的2016年,减持规模仍约3600亿元。在这一过程中,无视证监会三令五申的违规减持,罔顾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清仓式”减持,以及“搭配”高送转和概念炒作的疯狂套现层出不穷。 从子女上学到移民定居,从置业到理财,五花八门的“奇葩”减持理由背后,一个现象令人忧心:IPO上市令众多低成本持股的大股东一夜暴富,但大股东通过减持获得的现金并未用于再投资或创业。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因此双双面临“失血”。 在市场仍处于弱势调整,沪指一度跌破年线的背景下,监管层出手对重要股东减持行为进行规范,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遏制非理性减持冲动,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另一方面,提振投资者情绪,为市场重塑信心。 天量定增和野蛮减持,被视为A股身上的两大“出血点”。继今年2月发布《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对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频率和股份数量作出限定之后,监管部门出手对重要股东减持行为进行约束。对于被顽疾困扰的A股市场而言,这无疑是对症下药的“治病疗伤”之举。 不过,仅仅依靠堵住“出血点”,显然不足以让A股市场完全摆脱“贫血”之困。加快具备长期投资理念的大资金入市步伐,通过鼓励性和约束性举措引导上市公司群体形成长期稳定回报,构建公平市场环境让投资者乐于坚守,方能让A股市场有效发挥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功能,成为民众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