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股东增减持与股价的关系

时间: 2017-05-27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一缕清辉】 消费股行情是否结束需从多方面来看,而不是根据产业资本减持情况来判断。 近日,多只消费白马股遭减持的消息,引发投资者担忧。有不少投资人认为,消费股行情可能会结束。其实,股价上涨减持、股价下跌增持,这种做法在资本市场中属正常。 股价上涨下跌的因素很多,例如某家上市公司的实力得到外界的认可,且投资者都认为公司未来的业绩会不断增长;例如有观点认为,某些上市公司在进行大动作,大部分受众认为这对公司当年的业绩有重要提振;再如有小道消息称有主力资金、庄家进入,公司股价就硬生生被抬高等。 股价下跌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被监管机构严厉处罚导致退市,令资金疯狂逃离;例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未来业绩预期缩水;再如研究机构发布看空报告,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或者资金选择获利了结,离场时导致股价震荡等。 但整体来看,大部分令公司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原因都是短期行为,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重大,但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而言只是鸡毛蒜皮,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短期股价有所影响但并不会长期作用下去。这就包括上市公司股东增减持一样,只是令公司股价暂时走高或走低,大的趋势并不会发生过多变化。 简单而言,无论业绩连年下行的上市公司如何回购自身股份,除非被庄家炒作,其股价也会长期低迷;但业绩持续增长的企业,即便是重要股东减持,其股价也不会受到影响,例如马化腾曾减持腾讯控股,公司股价依然继续创新高。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减持,并不会影响到公司业绩,对股价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当然会有投资人认为,上市公司股东、高管对自身的了解更多充分。正是因为他们知道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所以他们可以先行一步。这种忧虑也没有问题,而且还很有道理,只是投资者想得太多了。 A股市场的确会出现大股东增减持导致股价下行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并不多。产业资本减持某家上市公司之后,其相应的流通股份会增加。在市场流入、流出资金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流通股的增多会打破这一平衡,即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上市公司的股价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冲击。 由此可以推导,在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视为市场买入需求大于卖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减持释放的流通股份可能产生三种情况:第一种,释放量相对较少,市场整体的买卖力度依然是买入大于卖出,其股价还会保持上涨趋势;第二种,释放后买入需求等于卖出需求,那么股价可能会稳定下来;第三种,释放量相对较大,买入需求大于卖出需求,其股价就有可能阶段见顶。 那么买卖需求又是从哪里来呢?实际上还是由资金持有者对上市公司未来预期来判断的。如果上市公司未来发展、业绩持续强烈看好,即便是公司股东持股数低于5%,投资者依然会热情追捧。 如此来看,消费股行情是否结束需要从多方面来看,而不是根据产业资本减持情况来判断:一是要看相关公司的估值是否已经达到顶峰,二是要看大盘整体表现情况,三是要看机构对上市公司调研了解的信息,四是要看其业绩变动情况,五是要看资金在各个热点板块中的轮动。但无论如何,真正好公司的股价,不会因为大股东减持而结束行情;在大股东减持后出现行情结束的上市公司,其下跌未必是减持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