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策略汇
时间: 2017-05-26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海通证券荀玉根:盈利变化成为影响市场的主要变量
影响市场的三个核心变量分别是流动性、企业盈利、制度和政策(风险偏好)。牛市往往伴随着利率下行或利率水平处于低位。企业盈利则是牛市重要支撑,但盈利改善有多种途径,周期性增长、改革创新都可以带来盈利改善。而风险偏好抬升通常因为制度和政策发生重大变革,改变了市场预期。
A股2012年-2014年震荡市,资金前平后紧、盈利结构分化,上证综指累计涨跌幅仅-5%,而创业板指涨幅达98%,主板净利润增速从1%提高到9.8%,而创业板净利润增速从-1.5%提高到18%,市场表现为结构性机会。2014年-2015年牛熊主要源于资金。股市从危到机,对市场乐观,主要源于市场资金面出现变化,利率下行趋势为A股牛市启动提供了先决条件,2014年7月底开始,牛市缓缓启动,在2014年11月央行正式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叠加“沪港通”开通的政策利好之后,上证综指进入快速上涨阶段,推动市场上涨的核心逻辑从基本面切换到资金面。
2016年1月底再次步入震荡市,盈利增长对冲资金略紧。目前悲观的投资者主要是担忧资金面的变化,认为在去杠杆、强监管的背景下流动性已经出现拐点。但其实2016年以来,推动市场震荡中枢抬升的核心动力已经从流动性改善切换到基本面的改善,盈利的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市场的主要变量。预计2017年盈利增长回到两位数,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有望达到14%,ROE则有望达到10%。盈利的回升源于两个力量,改革转型带来盈利周期的复苏以及行业结构的变化。
市场中期格局仍定性为震荡市,盈利改善对抗资金略紧,金融监管不是货币政策系统性收紧,宏观背景类似于2013年,系统性机会和风险都不大,市场整体波幅可能处于历史低位,所谓系统收敛。市场的核心矛盾是结构性高估,或者说结构性估值和盈利的不匹配,通过结构分化来消化,所谓结构发散。配置角度行业意义弱化,公司地位意义上升,即以二维视角思考,选各领域业绩增长确定的一线龙头股。前期涨幅较高的白酒、家电、电子、中药等白马股不会集体补跌,但分化会更大,一线龙头估值盈利匹配度较优,强者恒强。放长点看下半年,重视金融股,下半年只要经济增长平稳,就会修复对金融股的预期,而且金融监管加强最终利于大银行。
华创证券王君:感知抵抗中的结构变化
市场在危险的边缘再度走出深V二次筑底的形态。当下投资者最应当关注两点,一是捕捉下跌力量衰竭的迹象,二是捕捉在抵抗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市场运行永远是在轮动中完成不同风格和板块间估值的分化和收敛,而制度约束虽然会对轮动力量形成阶段性抑制,但在市场自发地不断地抵抗以消耗下跌动能的过程中,究竟还是流露出未来资金可能流动方向的线索。
中信建投夏敏仁:渐行渐近的MSCI
2017年国内资本市场环境的改变、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全面构建以及监管层同MSCI达成的认同,都大幅提升了A股纳入MSCI中国指数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冲关成功的概率。MSCI公司对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的框架进行调整,新方案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纳入标的所需满足的要求,并用新的互联互通机制取代原有的QFII机制作为覆盖条件。从资金规模来看,A股纳入MSCI指数体系所能带来的实际总量效应有限,历史经验显示是否被MSCI指数所接受并不会成为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驱动力。且由于纳入MSCI被动指数并不等同于受到主动认可,再加上市场预期的提前透支,短期内很难对A股价值中枢形成直接影响。但MSCI预期以及海外长线资金的引入,无论是对投资者结构的改变还是对市场风格的引导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潜在纳入MSCI标的组合在2016年以后持续跑赢上证综指,尤其在本轮下跌中呈现出较强的抗跌属性,相较于上证综指和沪深300都有显著的超额收益。结合2016年以来A股微观生态以及投资者结构的变化,A股纳入MSCI指数将进一步增强机构投资者的绝对收益性质和低风险偏好属性,助力市场风格由公募和散户主导的风格向“绝对收益特征”切换。A股纳入MSCI依旧利好价值蓝筹板块,包括大金融、大消费以及传媒、计算机等领域的科技龙头。在周期下行、利率进入上升通道、监管加强的背景下,价值回归与抱团取暖依然是A股的趋势所在。配置上坚定大消费主线,消费龙头的确定性溢价和防御性依然有相对优势。另外,前期诸如传媒等新兴消费成长板,估值已接近历史低位,其出色的成长性或将引发市场对“价值”的再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