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政策红利PK资本寒冬 企业机构齐谋变

时间: 2017-05-24  文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近年,新三板市场无疑处于凛冽的资本寒冬中,存在流动性差、融资困难等问题,但随着监管层频繁发声力挺新三板,业内普遍预计2017年的政策支持力度必不会少。在此背景下,随着一些政策红利的逐渐落地,2017年很可能是新三板市场动态发展中蓄势谋变的一年。
  不少挂牌公司开始做两手准备,进可IPO,退可留在新三板绽放。而一些投资机构未雨绸缪,着力布局一些有“精选层”概念的新三板企业。
  企业做两手准备
  “流动性”难题已是新三板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新三板留不住“优等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企业也是对“转板”磨拳霍霍、心向往之。
  截至5月22日,有436家挂牌企业仍处于上市辅导状态。不过,随着交易制度改革的预期不断加强,不少企业已转变思路。
  之前,有多位券商新三板做市部门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目前正在配合全国股转进行系统测试,有关交易制度的改进,让市场浮想联翩。
  众所周知,在去年分层以后,对于创新层的配套红利问题,市场一直议论纷纷。此次再提“精选层”以及测试交易系统,让市场不少企业再度重燃留守新三板意愿。
  上海一家创新层挂牌公司董事长向记者表示,对于IPO,公司肯定乐意去冲击一下,但如果新三板的“精选层”能够推出,同时出台差异化的配套制度红利,公司也乐意留在新三板上继续发展,“公司目前企业财务状况不错,前景也很好,相信‘精选层’出来后,我们应该能入选,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说,是如何选择的问题。”
  Pre-IPO已非首选投资标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IPO加速以及政策预期加强的背景下,如何投资新三板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道需要研究思笃的解答题。
  有私募人士向记者提到,之前看到的新三板公司,都是去看一些小而美的公司,有成长、有题材,看好企业带头人。但是现在不同了,要考虑的太多了,包括企业有没有IPO计划以及能不能进入未来的“精选层”等。按照创新层的分层标准,估计“精选层”准入标准应该会比创新层更苛刻,不能用老眼光看投资。总是选择小而美,可能就要错失创新层甚至是“精选层”带来的潜在投资机遇。
  另有某券商的新三板研究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们现在整理了不足百家公司进行重点研究,就是为“精选层”做准备,在他看来,“精选层”公司将是以后市场重点关注的对象。
  也有私募不再将目光紧盯着Pre-IPO项目,而是在场内寻找赚钱机会。某私募机构董事长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寻找做市交易比较活跃的股票,“其实IPO上市只是谋求退出通道,只要新三板流动性起来了,一样可以把股票卖掉变现。我认为,现在的投资思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通过Pre-IPO去算估值差了,因为按照现在新股发行加速,A股和新三板之间的估值差在缩小,通过跨市场套利的空间在压缩,所以现在投资的核心还是应该倾向于从企业成长中获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