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资产大时代来临 沪港深基金南下掘金挑大梁
时间: 2017-11-20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沪港通、深港通相继开通以后,南下资金踊跃进入港股市场。截至10月底,3年来累计成交33270亿港元,为港股市场引来6375亿港元内地“活水”,推动恒指站上了近10年新高。在香港、深圳和上海三地市场投资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沪港深基金借着港股牛市东风脱颖而出,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扩容,成为南下资金中的重要力量。本轮港股上涨行情有一个明显特征,即无论是内地资金还是海外资金,都厚爱那些代表新经济发展大方向的核心资产。业内人士认为,在海内外市场都呈现核心资产物以稀为贵、龙头公司驱动指数上涨的环境下,龙头股强者恒强的局面将越发明显。
内地资金改写港股游戏规则
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港股通日均成交额在港股市场的占比增至7.2%,远高于2015年的2.4%和2016年的4%。
伴随南下资金的不断涌入,通过港股通持有香港上市公司股份的比例也在增长。资料显示,2014年南下资金对单只个股的最高持股比例还不到5%,到了2017年这一数据已显著攀升。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2017年11月14日,港股通持股比例超过20%的个股就有21只。其中,比例最高的神舟控股达到41.83%,新华保险、南京熊猫电子股份分别以32.45%和30.28%的比例位居第二位与第三位。
分析两市活跃个股的交易数据可以发现,除了腾讯控股这类投资者达成共识的龙头股之外,来自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内地资金有着各自的投资偏好。沪港通资金青睐工商银行、中国太保、汇丰控股等金融股,而深港通资金追捧中兴通讯、美图、IGG等TMT行业的中小盘个股。
这些被内地资金“翻了牌”的股票今年以来大多走出了漂亮的上涨行情。以工商银行H股为例,该股从年初的4.41港元上涨至最新的6.2港元,涨幅40.6%。中兴通讯H股更是从去年底的13.48港元涨至29.5港元,涨幅118%。
南下资金对港股的影响已不局限于成为股价上涨的推动力,更多的是它正在慢慢改变港股过往的游戏规则。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曾经被外资牢牢掌握的个股定价权正面临内地资金的激烈争夺。
双方定价权之争最白热化的阶段,发生在今年二季度。彼时,做空氛围笼罩整个港股市场。3月24日,东三省最大乳业公司辉山乳业被做空。5月11日,苹果产业链公司瑞声科技被做空。6月7日,敏华控股、达利食品更是被连续做空。
过去,在与国际接轨的港股市场,空头犹如嗜血的鲨鱼,一旦对目标公司发起进攻,成功率往往高达80%以上。而那些被沽空机构盯上的公司,不是变得死气沉沉难以翻身,就是成为口口相传的“老千股”。
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空方在港股市场占据压倒性优势,到多空双方实力相当,再到空方铩羽而归,定价权的天平已经越来越向南下资金倾斜。统计今年被做空的几只股票走势可以发现,除了正在停牌的辉山乳业,不少个股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历史上看,香港市场是由海外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的市场,他们对新兴产业的认知度不够。同时A股的投资者由于资金的管制,以前很少配置港股的新兴产业板块,因此造成港股的新兴产业板块估值较低。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以及两地来往资金通道的增加,南下资金不断涌向香港市场。内地基金的不断加盟使得港股的投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更青睐港股中代表中国未来高速成长、估值偏低的中小盘新兴产业股。”博时基金沪港通基金经理招杨坦言。
市场人士分析称,目前港股市场上多空交战的小型战役已经司空见惯,外资掌握绝对定价权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南下资金的持续涌入,其对市场的主导作用将越来越大。
沪港深基金渐成燎原之势
自2015 年3月监管层放行内地公募基金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投资港股以来,不受QDII额度限制、可在三地市场灵活投资的沪港深主题基金就以优异的业绩表现,渐渐脱颖而出。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半数以上的沪港深基金今年以来涨幅超过20%。其中,排名首位的东方红沪港深混合年内取得了62.43%的收益率,成为主动偏股基金年度冠军的有力争夺者。此外,嘉实沪港深精选股票、前海开源沪港深创新成长混合、银华沪港深增长股票等6只基金的年内收益率均超过50%。
赚钱效应驱动下,基金公司布局沪港深基金的热情被彻底激发,沪港深基金开始由最初的“星星之火”演变成“燎原之势”。根据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于11月13日发表的股票策略报告,10月底以来沪港通基金的申购和成立较9月份大幅加速,10月以来完成了111亿元沪港通基金的申购,申购积极性较高。嘉实价值基金仅仅在6天之内即完成了66亿元规模的申购。沪港通基金东方红睿玺预计成立规模仅20亿元,但超额认购资金一天之内就有100亿元。
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已成立的沪港深基金共有76只,总规模达534亿元。另据证监会网站公布数据,截至11月3日,已上报待批的沪港深基金还有60余只。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前海开源、上海东方证券资管、嘉实等公司在沪港深产品上的布局力度最大。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上海东方证券资管最新规模644.8亿元,沪港深基金规模合计239亿元;前海开源公司637亿元规模中,沪港深基金贡献超过100亿元;老牌公募嘉实的沪港深基金规模也超过100亿元。
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该公司的投研团队对明年港股市场依旧十分看好。因此,沪港深主题基金也是该公司接下来的布局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场的一路领跑,并未“带旺”所有沪港深基金。截至11月14日,排名同类基金末位的沪港深基金年内收益率为-12.3%。此外,还有7只基金的年内涨幅不足5%。
据了解,沪港深基金之间显著的业绩差异主要是不同的港股配置比例所致。从季度报告公布的情况来看,不少沪港深基金并未配置港股,且基金经理也缺乏港股市场的投资经验。
针对沪港深基金在快速扩容过程中出现的“挂羊头卖狗肉”等乱象,证监会在6月14日下发《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港股通类别基金的设立、投资与运作均进行了规范。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在“沪港深一体化”时代,规范机构行为有利于市场长期发展。中信证券表示,《指引》的发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港股市场投资基金成熟稳健地投资交易,避免基金资产净值的猛涨猛跌,而且引导公募基金南下资金的投资向着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稀缺核心资产受到机构青睐
本轮港股上涨行情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无论是内地资金还是海外资金,都厚爱那些代表新经济发展大方向的核心资产。
在兴业证券张忆东看来,随着全球流动性大拐点的确认,依靠无风险收益率走低而驱动估值提升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低增长、低通胀,又导致具备可持续盈利能力的资产更加稀缺。因此,全球的资产配置迎来了一个精选资产的时代。
“各个市场都是核心资产物以稀为贵、龙头公司驱动指数的上涨。2017年以来全球股市指数上涨并不是由所谓新繁荣周期启动或者货币大宽松导致的,而是依靠核心资产龙头的力量。”张忆东表示。
瑞信中国A股策略师陈李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除了市场成交额增加、交投氛围上升,对优质标的的挖掘,特别是科技硬件股估值的提升,是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之后,内地资金给香港市场带来的最大变化。
此外,在最新披露的基金三季报中,也有基金经理提及核心资产的重要性。东方红睿元混合的基金经理林鹏、韩东认为,报告期内海内外市场都呈现核心资产物以稀为贵、龙头公司驱动指数上涨的趋势,可以看到全球资产配置都倾向于追求确定性,看重稳定回报。资金的认可推动蓝筹白马股走出一波漂亮的上涨行情,也带动了市场的活跃。
“目前,很多行业的龙头公司从估值上看已趋合理,但从企业的竞争壁垒、发展空间等角度看,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的基金经理张峰和汪孟海表示:“我们对以蓝筹股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有充足的信心。如果市场出现一些调整,会是买入的机会。香港市场的估值从全球横向比较来看仍然便宜,因此,我们认为香港市场仍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核心资产的定义,张忆东认为,各个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龙头公司都有希望成为核心资产。他表示,传统周期行业的龙头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市占率提升,消费类行业的龙头受益于消费升级,新经济的龙头则受益于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等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资金追逐核心资产的过程中,港股市场龙头股强者恒强的现象越发明显。广发基金余昊认为,选择标的企业应该遵循的逻辑是:有经营弹性,环保有优势,消费端有客户认可,有现金的经营模式。
为什么选择龙头呢?余昊表示,首先,在经济走弱的时候,龙头企业韧性较中小企业要好。龙头企业体量大、容错率高,即便市场不好,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也有扩张的推动力。基于此,可以看到各行各业如今基本上是强者恒强。比如TMT领域,小公司对大公司的挑战很难成功。造纸行业,因为环保等压力,大企业优势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