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估值修复 背后的因素
时间: 2017-11-17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进入11月,今年来上证综指涨幅虽仅约为10%,但一批行业龙头股却走出了独立行情,股价翻倍的不胜枚举,如白酒双子星座贵州茅台、五粮液,家电三杰格力、美的、青岛海尔,安防巨头海康威视,西药龙头恒瑞医药,奶业领军者伊利股份等。对照其业绩,看刚公布的本年度三季报,除了茅台业绩增长超过了60%,其他公司业绩增速普遍在20%或30%以上,股价涨幅和业绩增速并不相符。目前流行的说法是“估值修复”,即此类个股之前被严重低估,而现在过低的估值被修复,股价由此而上升。然而,严格地说,估值修复所描述的仅是结果,我们要深究的是估值修复的真正原因。或者说,自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上证综指一直徘徊在3000点左右,为何在今年估值修复这一结果才得以实现?继2014年沪港通开通后,深港通于去年底开通。今年深港通第一涨幅个股被海康威视摘得,截至11月10日,涨幅已达175%。翻看其三季报,截至9月底,通过深港通,北上资金净买入对应持股已达8.6亿股以上,约合市值超过360亿。剔除股价上涨因素,海康威视北上资金实际净流入约在100至200亿之间。也就是说,年初至今约200个交易日,有约100亿至200亿新增北上资金净买入,平均每个交易日不到1亿。而该股今年以来日均交易金额约10亿,即每日有10亿资金卖出,也有10亿资金买入。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买入卖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想一想,每日新增不到1亿的买入资金,并且持续200个交易日,该股不大涨才怪!
在今年股价翻倍的个股中,不仅海康威视,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北上资金净买入的另一些个股,持股也已达到了很高的市值量,如茅台约500亿,五粮液约80亿,格力电器约200亿,美的集团约300亿,青岛海尔约90亿,恒瑞医药约240亿,伊利股份约200亿;在流通股中占比很多已接近10%。考虑到目前A股流通股中有约一半是基本锁定的国有发起人股和国有法人股,这部分股份一般不参与交易,因此上述个股在实际流通股中的占比会接近20%,这无疑是一个很有定价话语权的数字。虽然不能简单把上述个股今年以来的优异表现全归因于北上资金的净买入因素,但其重要作用是无法忽视的。这是因为,股票交易只要没有涨停或跌停,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就像拔河比赛的两个团队,在没有决出胜负前,绳子忽左忽右,僵持不下,但若突然间一方增加了一个人手,尽管其在整个团队中的占比很小,却很可能会扭转整个局面。目前,沪股通、深股通的交易在沪深股市中的占比虽然不大,但对格局的推动力量绝不能小觑。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沪股通和深股通累计净流入1667亿元,其中沪股通累计净流入536亿元,深股通累计净流入1131亿元;截至10月末,沪股通和深股通北上资金累计流入A股市场3000多亿元。央行最新公布的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情况表显示,截至9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资产首次超过万亿大关。这表明,沪股通和深股通的北上资金已成推动A股持续上涨的重要力量,在龙头绩优股上,这种效应更突出。
相较于本土资金,外资对A股的研究历史时间长、覆盖广度深度、额度分配等毕竟有限,客观上只会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一批数量有限的重点个股上。换句话说,外资的偏好会更多倾向于基本面稳健而持久的绩优蓝筹股和行业龙头股,外资投资组合持股的集中度比较低。在这种思维主导下,资金追逐有限个股,于是,尽管这些个股业绩并没有非常耀眼的增长,但股价涨幅却大大领先了业绩,“大象”开始“起舞”。
年初的世界银行报告发布了去年全球各国的GDP数据,全球GDP总量达74万亿美元。其中,总量排名第一的美国约为18万亿美元,占比约24%;我国约为11万亿美元,占比约15%。中国在全球经济总量的占比虽然比美国少约10个百分点,但去年美国GDP增速仅约为1.6%,我国GDP增速却达到了6.7%。在全球经济总量占比、增速对比以及增长贡献上,我国都体现了良好的成长性。可以说,哪个全球配置的投资资金忽视了中国市场,哪个投资组合里缺少了中国资产,都将是个天大的错误!
MSCI明晟指数6月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目前,在国际范围内,追踪MSCI指数的基金公司超过5000家,资金总额达到3万亿美元以上。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后,会逐渐被全球资金分批买入。MSCI明晟指数计划于明年6月1日将纳入因子确定为2.5%, 9月3日再将纳入因子提高到5%。
市场是聪明的,不会等到外资主力真正到来的那天才开始行动。聪明的资金必然会提前布局,在行业选择、个股风格、估值优劣等方面筛选个股,提前买入、先入为主。当然,得益于中国经济良好而持久的成长性,这一过程会延续很久,但无疑,越早布局就越可能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
(作者系资深投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