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大股东减持转债套利,何以引发争议?

时间: 2017-11-09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控股股东减持转债是因为资金周转的需求,并不意味着不看好转债和公司。”东方雨虹董秘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随着可转债一级市场的火爆,控股股东快速减持以及短期获利丰厚的问题逐渐引起市场关注。 信用申购第一单雨虹转债即是典型。9月25日东方雨虹公开发行1840万张(18.4亿元),控股股东李卫国及其一致行动人李兴国共计配售雨虹转债562.76万张,占发行总量的30.59%。 10月20日雨虹转债上市,当天盘中创出124.1元高点,收报120.121元,全天大部分时间涨幅在20%左右,第二个交易日雨虹转债震荡回落,收报119.3元。在这最初的两个交易日中,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雨虹转债184万张,占发行总量的10%。10月24日至10月27日,雨虹转债继续走低,盘中一度跌破116元,而控股股东李卫国再出手减持184万张。目前控股股东仍持有雨虹转债194.76万张,占发行总量的10.59%。 若简单按118元的大致均价计算,从认购到减持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即获得18%的收益率,绝对收益约折合6000余万元。 在控股股东迅速获利的背后,是雨虹转债价格一路下滑。截至11月8日收盘,雨虹转债收报117元。 对此,东方雨虹董秘办工作人员解释称,由于认购转债需要资金,公司控股股东进行了质押,随着转债上市,这部分质押资金需要归还,不过控股股东仍持有部分转债,近期雨虹转债价格下跌,主要是转债开盘时溢价偏高,其后追随正股出现调整,是正常的市场表现。 实际上,控股股东认购配售转债、上市后逐渐减持的做法并不鲜见。去年就有白云机场、九州通、辉丰股份、海印股份、天汽模等控股股东减持所持公司可转债。今年以来,除了雨虹转债,国泰君安、久其软件、模塑科技、永东股份四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在其转债上市后也相应进行了减持,短期收益均比较可观。 国泰君安7月25日公告,7月7日国资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认购2513.36万张,占发行总量的35.91%。国君转债7月24日上市,在首日收市后,公司公告国资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减持可转债700万张。当天该转债最高价120.25元,最低价116元,若减持取中间值118元,这意味着,不足20天,国资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7亿元的投入获得了超1亿元的收益。 6月26日上市的模塑转债在上市不久即被控股股东清仓。根据模塑科技公告,6月2日控股股东模塑集团配售模塑转债269.03万张。6月26日,模塑转债上市,截至9月5日,模塑集团出售其所持有的全部模塑转债,减持均价为116.49元/张,这意味着模塑集团短期获利16%。 从二级市场上看,模塑集团减持时机把握得非常精准。模塑转债上市初最高一度触及119.8元,由于期间和正股同时停牌,直到8月16日才复牌,在大股东减持的9月5日,模塑转债还在高位整理,9月11日开始大幅回落,其后一路下跌,截至11月7日收盘创出上市新低101.6元,距破发仅一步之遥。 控股股东减持转债已是惯例,为何近期遭市场微词?兴业证券债券分析师左大勇认为,这主要是与近期市场对转债关注度大增有关。“如配股一样,转债也是一种融资手段,优先向原股东配售无可厚非。同样地,控股股东通过减持转债获利,也没必要过度解读。”左大勇认为,市场放大了控股股东减持获利程度。在他看来,上市公司采取任何融资方式,控股股东及公司都会获益,转债也不例外,从另一方面看,转债也有成本,转债最终目的还是要转股,未来能否成功实施转股,还得看公司业绩及正股表现,万一不能如期顺利转股,或是摊薄收益,都会对股价造成一定影响,也将减少控股股东的持股市值。 “只要不是借转债发行恶意炒高股价,在转债上市后恶意减持,这样的获利空间也是属于可允许的正常范围。”左大勇说。 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则指出,发行转债后大股东快速减持,仍会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不排除未来监管层对此关注,并出台相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