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研报价值犹如稀贵金属

时间: 2017-11-04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做股票,免不了和研报打交道,哪怕不正儿八经看,只是翻翻F10,里面的分析点评也有七成以上来自研报。看研报有看研报讲究。有一篇文章《研报发布与股票回报:我终于明白自己为啥赚不到钱了……》,据说作者比对了150580篇研究报告,得出以下规律:涨了才推;推完快见顶了;跌了40个交易日左右(约2个月)见底开始反弹,但120个交易日(约6个月)才堪堪回本。结论很震撼。更打脸的是某机构评选的年度“A股之神”,其所推荐股票的业绩总体上和其他分析师没差别。所谓的“首推”也是如此。当一个股票成为全市场瞩目的牛股后,就会有人认领,这是他或他们首推的。但总体上,首推与其说是“慧眼识珠”,不如说是“错误示范”,它的平均业绩比市场平均业绩更糟。总之,就像一位投资总监说过的,“谁看我们公司研报做股票,笃定输钱”。卖方报告,顾名思义,端的是“该卖了,写份报告推推”。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首先,我想毫无疑问的是“市场难测”。很多股民,尤其新股民,认为投资成功就靠预测,而只有浸润久了,才会真正体会到“市场先生脾气古怪”,以及“投资不是预测未来游戏,而是利用合理策略,抓住身边机会的游戏”。2013年,因预测了几次单日暴跌和暴涨名噪一时的迪马克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准确预测,就得多多预测”。这是过来之人。“年度前三”也好,“成功首推”也罢,都是建立在“多多推荐”基础上的,推荐多了,就会有成功的。运气够好,负责研究的行业刚好今年是“大年”,那最牛的一个就在你推荐过的股票名单中,概率就很高。道理上,“夫惟不言,言必有中”,是提高准确率,也是负责任的做法——你自己都无法定论,拉开大嘴叽里呱啦干嘛?但这只适合业余的、偶尔为之的“草根”,如果你的职业就是不管什么情况、有没把握,都要发表些意见,写点什么,那该怎么办?毫无疑问,哪怕嗓子哑了,假唱也得做做样子。因此,出现上述情况的第二个原因是:每一个卖方研究员都是有指标的——要完成多少篇、多少字、多少家公司研报。赶鸭子上架,研报的整体业绩不佳,也就必然了。还有一些因素,和谁能成为金牌分析师有关。一个股票,成为大牛股前,推荐过的分析师成百上千,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成为金牌分析师?一个,和他来自投行有关,大投行,基金客户多,所推股票成为大牛股概率高——价值也是要资金去体现的,评选时的得票数也高。另一个,和是否连推有关。比较谨慎的、负责的,涨到一定份上就不敢推了,就和金牌无缘。只有够大胆,敢做无节操连推,并且运气好到在评选前股价没爆掉的,成为金牌分析师的概率就高。知道为什么这几年,无节操推荐会越来越多吗?已获得金牌分析师的,含金量更低。既然事实如此惨,那我们还要不要研报?我认为还是要!当然要!毕竟,大多数研究员的专业素养、专业逻辑要超过一般投资人。他们对自己研究的行业、公司了解程度则要超过更多的人。关键还在如何用研报。有一个原则对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都适合——没有查看地形前,不要查看地图。首先得自己去看去找股票。找到了足够满意或动心的股票后,再去看研报。一个好股票,是需要几个关键支撑点的。常常是,有几个支撑点,通过我们的分析、思考已经解决,还剩一个却无法靠看走势,看公开信息,用模型来解决,这时,研报的价值就充分显示出来了。通过阅读研报,我们通常都能找到这个最后的关键支撑点。为什么要“从我出发”,而不能从研报出发去找股票?尼采说过,我们的大脑是很容易被别人跑马的。从研报出发找股票,难免先入为主,被暗示、被诱导,最终让你降低甚至放弃其他几个方面的要求。带着问题去看研报,才能充分利用研报的正面价值,避免它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他助,先得自助。第二个原则是重在逻辑,重在真情实相。研报中,所有的解释性语言都是多余的,有害的,就像张化桥评说过的,推错之后的狡辩、硬撑。评价性、预测性内容则和我们看研报的目的有关,如果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被评价的问题和这方面的预测,它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不是,它也是多余的,最好一晃而过,不要被它吸引住。否则,很可能就回到了上面讲的问题,被诱导被跑马了。但逻辑和实情却总是需要的,因为我们的投资就是建立在一系列模型和逻辑基础上的。比如5G板块,相关的受益链条是什么?哪个环节得利最快、最大?有哪家占据了其中优势?芯片板块中,有哪些淘金者?他们各自占据的矿床有多大?占据同一个矿床,谁的淘金设备最优、能力最强,从而能淘到更多金的?又有谁在做卖“铲子”、卖“水”的生意?一个优秀的研发团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很强的,值得充分信赖。第三是时机价位选择。一般讲,低位强势盘整时、股价刚启动时,研报的价值最高,只不过这时的研报一般都写得比较谨慎,观点较保守,因为研究员对它能不能涨也没底。越到后面,研究员的信心越足,态度越乐观,煽动力越强,但研报价值也越低。也就是说,你永远别指望研究员给你信心。他们也是人,也像我们一样,有恐惧和贪念,也会跟风,也会毫无信心、或得意忘形。研报的价值犹如稀贵金属,总是隐藏在一堆无用的矿石中,要我们自己挖掘、提炼。自己做不好股票怪研究员,怪分析师,怪无偿给你提供资讯的人,凭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