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资金可期 年内不必悲观
时间: 2017-10-28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10月以来A股市场整体维持窄幅震荡格局,波动率维持低位。截至27日,10月以来沪综指振幅仅1.86%。从资金面上看,两融余额接近万亿,但近期成交量却不理想。如何解读当下的资金困局,后续会否有增量资金入场助力指数突破上行?本报邀请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和方正证券策略组高级分析师胡国鹏就此进行讨论。
多因素造就低波动
中国证券报:10月以来市场波动率下降,指数呈现偏强震荡,如何解读这种现象及其成因?
王德伦:主要缘于两方面因素。一是10月份公布了三季度经济数据,市场对于经济的前景分歧较大。二是当前时点处于三季报披露期,部分行业的盈利变化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杨玲:事实上,今年以来,整个市场的波动率一直处于较低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基本面来看,我国企业的盈利在逐步恢复,市场流动性保持中性,这是A股缓慢上涨的基本面基础,因此,今年的市场行情是有坚实的业绩做支撑的,也就避免了大涨大跌。从政策面来看,监管层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一方面严防加杠杆行为,另一方面严厉打击次新股、壳资源、并购重组等炒作之风以及操纵A股、随意停牌等行为,引导市场走向价值投资。在监管的引导下,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逐步优化,投资理念逐步趋于成熟,市场波动率因此有所下降。
胡国鹏:10月份市场波动率较小,结构分化比较大。从细分行业来看,家电、医药、食品饮料、电子等消费类板块表现较好,而煤炭、有色、钢铁、通信、计算机、军工等偏周期和成长类行业出现了下跌。整体来看,市场仍以寻找机会为主,结构和风格上较三季度有所变化。周期品9月份之后出现了持续的调整,一方面是经济增速回落,另一方面是工业品价格指数PPI高点确认,四季度同比增速将回落,将带来上游周期品业绩增速的回落,市场重新关注消费行业,除了白酒外,开始扩散至食品饮料、医药等。整体看,系统性风险有限,经济确认缓慢下行,流动性迎来边际改善,市场仍存在机会。
如何破解资金困局
中国证券报:两融余额已接近万亿,但是近期量能却不理想,对当前的资金格局有何看法?
王德伦:随着沪指突破3300点,两融余额逐步接近万亿规模。同时,由于近期市场对于经济和企业盈利的未来走势分歧较大,近期有所扰动。展望未来,在货币政策中性的大基调下,两融余额不会出现大幅度变化,保持平稳仍是大概率事件。
杨玲:我们用数据统计后的结果表明,目前的情况是,融资余额在增加,而本日融资买入额却在减少,由公式:融资余额=上日余额+本日融资买入额-本日融资偿还额,可以得出,本日融资买入额必然大于本日融资偿还额,这其实也是市场情绪在转好的标志。
因此,融资余额之所以与成交量发生背离,根本原因在于存量融资资金与增量融资资金的背离。成交量与融资买入额虽然在减少,但是融资偿还额减少得更多,从而使得融资余额继续增长,而由数据可以看出,股指的走势与融资余额的关系更大。
胡国鹏:从资金格局来看,两融变化不大,沪港通、沪港通北上资金10月份增速较快,10月18日后出现了一定的净流出,保险、公募基金整体仓位处于相对高位,整体仍维持存量博弈的格局,抱团消费蓝筹的格局。
中国证券报:后续会否有增量资金入场,可能来源于哪些渠道?
王德伦:2017年以来,随着深港通开通,外资作为增量资金的代表一直在持续缓慢流入,也在改变A股投资者结构和市场机会的变化。2018年6月1日,按照2.5%的纳入因子将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9月3日,将A股的纳入因子提高到5%,有超过150亿美元的外资流入规模。
杨玲:今年以来,A股持续稳定上涨,凸显出一定的赚钱效应,这是吸引增量资金的最关键因素。未来增量资金将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国内。近期债券市场表现不佳,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下2014年底以来新高,房地产各项调控政策密集出台,未来房地产长效机制有望建立。在股市赚钱效应的刺激下,这部分资金有望进入。另一方面来自国外。我国经济表现向好,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扭转,将促使外资增配人民币资产。今年以来,A股出现了稳收益、低波动的特征,这也比较符合外资的投资风格,同时A股的估值相比较其他国家明显偏低,是全球资产配置的理想去处。10月24日,MSCI修订了将A股纳入指数的部分规则,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时间表。据测算,2018年6月和2018年9月两次纳入后,将给A股带来1000亿元人民币的增量资金,如果A股市场最终全部被纳入到新兴市场指数,这将给A股带来约2万亿元人民币的增量资金。未来A股的赚钱效应将与资金进入形成正向反馈。
胡国鹏:后续增量资金的来源渠道,可能有四个。一是A股纳入MSCI,国际投资者增加配置,特别是指数基金必然要配置;二是沪港通、深港通等北上资金。随着不确定性消除,仍会进入;三是房地产销售景气下行后,高净值客户存在加仓的可能;四是随着市场赚钱效应显现,两融余额进一步增加。
乐观看待后市
中国证券报:对11月及四季度A股行情有何研判?
王德伦:指数或出现波动,但无需过度担忧。中央明确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以创新为战略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场短期不排除由于风险偏好回落等因素出现波动,但支撑指数的力量仍将存在,对后续行情无需过度担忧,遇到波动仍可乐观以对。
杨玲:今年以来市场走势的核心变量是企业盈利回升,流动性紧张曾经在4月底5月初造成了市场的一波下跌,但这并不影响市场的长期走势。我国宏观经济的韧性强劲,微观企业的财务状况在逐步向好,剔除金融和两桶油的上市公司ROE已经连续6个季度修复,这仍将是驱动A股走强的核心。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金融监管保持稳定节奏,流动性保持不松不紧的状态,这保证了A股是“慢牛”。在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的情况下,市场上强者恒强的效应依然存在,各行各业业绩向好的龙头股依然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胡国鹏:四季度整体环境为:经济小幅回落,失速风险不大,流动性边际改善,政策处于观察期,市场仍以寻找机会为主。从经济基本面来看,三季度GDP6.8%的增速确认了经济小幅回落,回落的主要因素在于投资和工业,消费和进出口仍维持不错的增速,由于房地产投资的韧性,消费以及出口的支撑,经济失速风险不大;流动性层面,定向降准政策出台,经济小幅回落带来的投资需求下滑引发货币需求回落,流动性存在边际改善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