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业绩承诺的虚高“水分”
时间: 2017-10-28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A股公司年度净利润刚好超过预测数据的公司数量,远远超过低于预测的公司,这显然不是巧合。
进入第四季度,A股公司全年业绩进入冲刺阶段。其中,并购重组标的公司业绩最值得投资者关注,这些公司业绩承诺不仅自带虚高的属性,而且很容易发生商誉减值的风险。
据估计,A股公司每年至少有数百起并购重组附带业绩预测与业绩承诺,经年累月下来规模不可小觑,大量并购溢价通过商誉的形式进入了公司的资产范畴。不过,公司计提商誉减值的案例非常少,蕴含着极大的业绩波动风险。
许多普通人看到商誉,会顾名思义以为是品牌价值或者名誉。其实,在公司并购重组时产生商誉,指的是购买公司的成本超过标的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特别是一些轻资产行业并购,更容易产生巨额的商誉。很难想象某个行业可以保持多年高景气度的发展,所以乐观的业绩预期和承诺,往往造成商誉减值,从而影响当年的净利润。
业绩承诺自身的虚高属性,需要投资者高度警惕。一方面,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业绩承诺不能实现,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方式补偿业绩,或者耍无赖推迟业绩承诺甚至取消承诺;另一方面,许多达标的业绩承诺,却是“踩线”完成,让人忧虑公司业绩的真实情况。
业绩承诺总是不达天花板不肯罢休,是因为估值方法一般都采用收益法,而不是净资产法,净资产法可能只会在清算时才有公司采用。为了将标的公司给予更高的估值,同时给予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良好预期,偏好“虚高”的预期数据就不足为奇了。何况,即便业绩不达标,承诺方根据承诺补充资金或者股份就可以了,这些成本相较上市公司股价上升的收益,经常也是微不足道的。
曾经有学术论文统计发现,以A股公司年度净利润数据为例,净利润刚好超过预测数据的公司数量,远远超过低于预测的公司。这显然不是巧合,通过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会计技巧,提前确认收入、推迟费用等财务手段,上市公司都会选择实现预测利润,否则影响了市场信心,很容易造成股价下跌、市值损失。回到标的公司的业绩预测和承诺情况,上述现象就更容易理解了。
有些标的公司恰好完成业绩承诺,让人不得不惊叹数据之精确。现实中,大幅超标完成业绩承诺的公司案例不多。如果有这样的案例,投资者不妨一探究竟,很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真正实现了并购重组的整合协同效应,并且没有过度承诺业绩来争取估值的最大化。
数据显示,近两年来A股公司终止并购重组的失败案例越来越多。笔者认为,此前A股公司IPO“堰塞湖”比较严重,排队时间过长,但近两年IPO进程的加快,让越来越多质优的公司选择自行IPO上市。这造成A股公司选择的并购标的范围缩小了不少,甚至有的标的公司已经开展了并购谈判,再终止谈判选择自己上市。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标的公司业绩承诺履行的质量就值得推敲了。
许多以并购重组而不是日常经营为生的大股东,现在已经很难在A股生存了。但是,业绩承诺容易虚高的自身属性,笔者认为可能很难自愈。伟大的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发展强大,是海内外资本市场已经验证过的一条必经之路。在这其中,公司高管团队对于业绩预测水平高低的设定、承诺的实际履行比例等等情况,都可以作为形成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