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A股市场机构化是一个漫长过程

时间: 2017-09-26  文章来源: 投资快报
  日前,高盛发布报告认为,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券商行业的“黄金十年”,到2026年,该行业总收入将高达1200亿美元,接近去年的三倍。高盛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基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二是参与者的机构化,如从散户向机构投资者的转型,投资环境将更为理性等。
  中国股市长远发展向好,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券商行业的长期发展向好,也是可以期待的。不过,未来十年能否成为中国券商行业的“黄金十年”,这却充满了悬念。虽然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由于A股市场目前基本上是一个问题市,而且其中的很多问题恐怕在未来的十年里也不可能真正解决,所以A股市场国际化能发展到何种地步还很难说。而从走出去的角度来说,中国券商的竞争力令人不敢恭维,明显的一点是,在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的过程中,中国券商基本上只能靠边站。所以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券商能分到多大的蛋糕,情况并不乐观。
  而从参与者的机构化来说,高盛明显是受到了国内某些舆论观点的误导。近年来,国内一些机构投资者积极鼓吹“去散户化”,鼓吹“机构化”的到来。而从高盛认为的“参与者的机构化,散户向机构投资者转型”来看,这显然与国内一些机构投资者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明显是被国内某些机构的观点所误导。实际上,不论是称为“去散户化”也好,或者称为是“机构化”也罢,这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对于A股市场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不是在未来十年里所能够实现的,或许在未来一百年里实现倒是有可能的。
  之所以认为A股市场机构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首先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毕竟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按每10个人中有1个人进行股票投资的比例来计算,中国进行股票投资的人数就可以达到1.3亿,这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总数。这就注定了中国股市是一个“散户市”。在这个“散户市”里,机构投资者可以发展壮大,但要“去散户化”却是非常困难的。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中国股市投资者资源丰富的一大优势,从中国股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珍惜这种资源优势,而不是践踏这种优势,胡乱地“去散户化”。其次,从国人理财的传统来说,也有“财不外露”的习惯,在理财上奉行亲力亲为,这也决定了国人不可能将资金完全交给机构投资者来打理。其三,国人如果真把资金交给机构投资者来打理,机构也缺少理财的能力。因为目前A股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基本上也是一种“大散户”,在投资的过程中,他们同样也只能是靠天吃饭。
  更何况,机构投资者并不对投资者的利益负责,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更不放心把资金交给机构投资者来打理。以公募基金为例,这是管理层大力发展的为客户理财的投资机构,但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公募基金基本上不需要对客户负责。因为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是旱涝保收的,并不与投资者的利益挂钩。也正因为不对投资者负责,这也导致了一些基金经理职业道德的缺失,一些基金经理为自己谋利益搞“老鼠仓”。因此,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又如何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