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警惕“一拖多”

时间: 2017-08-14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单个公募基金经理身兼多只基金管理职责的现象,在业内被称为“一拖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现象,“一拖多”在业内不仅未有收敛,相反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目前,公募基金有超过130名基金经理管理10只以上基金。如此多的基金经理面临如此沉重的管理任务,能否都良好履职值得怀疑。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业内管理基金数最多的基金经理竟然管理了27只基金,且基金类型并不雷同。基金经理在管理上述基金的时候是如何“分身有术”的?超过20只基金的管理数目,就目前条件看,如果仅靠基金经理个人,显然是比较“危险”的安排。
  “一拖多”首先面临的考验是,能否解决“管得了”的问题。
  基金经理的职责是复合型的,其中既包括投资策略制定、重大品种的建仓和减仓、日常的组合调整等投资类工作,也包含组合流动性安排、配合申购赎回做组合增减仓等流动性管理的工作。此外,还包括了诸如定期报告的撰写、公告拟定、投资者沟通等事务型工作。
  单个基金经理同时管理10只甚至20只以上基金,工作量会有多大可想而知。
  即便基金经理“天赋异禀”,他把前述的工作都成功完成了,也须面对是否能“管得好”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那些同时管理不同风格组合、不同类型基金的基金经理,需要在大脑中同时建立几类基金各自不同的管理思路和思维体系,并做日常的投资组合管理。一个人“一脑多用”的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管理水平,这其中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而让人惊讶的是,除了公募基金以外,近年来私募基金也走上了“一拖多”的道路。不少中大型私募基金,其核心投资人员的管理基金数量动辄十个、数十个。考虑到私募基金面临更多的净值回撤管理任务和投资沟通的工作,这样的管理能否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样令人担心。
  对于上述情况,一些资产管理机构给出了一些解释。比如,有些公司表示,“一拖多”的情形比较多地发生在定制基金上,这些基金同质性强,日常管理工作负担相对较轻。再比如,有些公司表示,公司的投资管理系统比较强大,能够为基金经理进行多账户管理以减轻部分工作量。还比如,有些公司表示,公司的投资人才稀缺,“一拖多”是“权宜之计”等。不过,这些解释能否站得住脚,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对于“一拖多”现象,投资者还是要保持一份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