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从7月摘牌数创单月新高 看新三板两极分化

时间: 2017-08-07  文章来源: 新浪财经
  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新三板共有90余家企业摘牌,创出新三板单月摘牌数量历史记录。截至7月30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已经从最高的11316家,减少到11286家。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从交易方面分析,2017年上半年,有将近7000只股票没有任何交易,而市场中5%的企业,集中了超过70%的成交量。
  2016年全年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5034家,月均420家。而2017年上半年新增挂牌企业1151家,月均只增加了192家,远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显然,目前的新三板是出了严重问题。一方面,不断要求严格披露,加强监管,强化各方面公开信息质量;另一方面,改善流动性的制度,迟迟没有落地。对于挂牌企业来说,要求越来越多,监管越来越严,但是,对应的创新层差异化制度安排,规范后更好的估值、更好的流动性无法体现。于是乎,新三板市场中出现了退市、出现了交易开始向极少数最优质企业集中的趋势。
  啃哥认为,目前新三板的两极分化已经相当严重。极少数企业集中了市场绝大部分成交,和绝大部分融资。大量的企业,在新三板只是展示、陪衬。大量的企业价格已经低于2016年定增价。市场信心缺失,不仅仅是挂牌企业对于新三板的信心缺失,更是新三板投资者对这个市场信心缺失。整个市场,一片惨淡。
  当然,如果说新三板退市的企业太短视,也是可以的。理性投资人和企业都认为未来新三板前途无量,只是这样等下去的时间成本,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同时发生的,是A股IPO的提速。
  截至7月底,A股2017年IPO数量已经近300家,全年极有可能突破500家,达到近10年单年挂牌数量最大的一年。一边是冷清的新三板,一边是A股IPO提速。无论是资金,还是企业,自然不会无动于衷,自然会用脚投票,快速离开新三板涌向A股的怀抱。于是乎,新三板成了目前这个状态。
  啃哥认为,新三板越是两极分化,越是低迷,其实越是机会。做投资看市场,在很多时候,需要反过来看。因为看到机会的永远是少数人。新三板越是不好,其实挂牌企业价格越低,尤其到目前,新三板已经跌去了很多水分,到了体现价值的时刻。
  投资的本质是企业质量,只要是优质的资产,迟早是有价值的。新三板目前缺少的,其实不是信心,而是政策推动。各种预期中的政策严重滞后,是目前新三板焦灼状态的根本原因。
  大宗交易平台,不连续竞价交易,降低投资者门槛,公募基金入市,精选层,竞价交易……这许多期待了近2年的制度,始终没有落地,才是市场低迷的根本所在。毕竟,新三板本身不缺少流动性,而是缺少推动流动性的政策,只要政策到位,市场瞬间腾飞。
  其实,现在正是考验新三板投资人耐心和勇气的时刻。投资需要承担风险,而新三板的投资,最大的风险除了标的好坏之外,更多的是对政策预期判断。但是,啃哥认为,新三板的新政迟早会落地,市场越是低迷,才越是布局的好时候,只是,愿意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
  新三板单月摘牌企业创历史新高,流动性进一步向5%的企业倾斜。也就是说,新三板已经走到了历史的最低点。那么,我们反过来思考,最黑暗的日子走完了,新三板一定会出现最光明的时刻。只是,又有多少企业和资金有耐心、有勇气等到那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