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认为 直接融资等同于IPO是误解
时间: 2017-07-27 文章来源: 金融界
7月26日晚,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钢、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银河证券董事长陈共炎等重要领导同时出席《央视财经评论》,探讨未来资本市场走向。如何理解把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IPO会提速吗?一线监管工作将会如何开展?监管层一一解答。
IPO一定会考虑市场总的发展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金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很多市场人士把把它解读成IPO还要继续加码,对此,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钢称,把直接融资等同于IPO是一个误解。“从直接融资来讲,它有股权、债权,在股权里面有IPO、再融资,实际上大家很简单地把直接融资等同于IPO,这可能是一个误解。如果从数据来看,去年IPO的数量大概是一千多亿,再融资和减持是万亿量级,我们通过规范减持政策,收紧再融资,为IPO腾出空间,这就为资本市场配置资金,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所谓的强实抑虚腾出了很大的空间。”
中信建投董事长王常青也表示,不要简单地把IPO和直接融资等同起来,大家都知道直接融资当中也包含了符合条件的公司,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也包括了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等等。从今年上半年的实际数字来看,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规模超过了8000亿,而这其中IPO只占到了1100亿,从发行的节奏和规模来看,IPO常态化之后,每一批次基本上十家左右,发行规模融资规模大概40到50亿。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上周末也是9家44亿这样一个节奏和规模。“我们认为这个规模是适当的,也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时期保持稳定。”
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则表示,今年6月份以来,减持规则完善以后,实际上每天减持的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大概减少了近百分之四五十,“但是它减少的这些量,IPO还没占足呢,从总量上看,市场还有一定的空间。所以IPO一定会考虑市场总的发展状况,一定是一种常态化的均衡。”
发挥并购重组优势防范忽悠式、虚假重组
黄红元表示 , 资本市场上空转的资金比较多,要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下一步应该:第一 ,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IPO上市 , 这个钱进入企业 , 用于发展 , 其次 , 不少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 要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 , 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如何去产能 , 就要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优势。第三 , 通过资本市场的功效可以带动VC/PE投入早期企业 , 特别是新兴产业企业 , 能够服务于双创 , 这些方面都是对实体经济发挥着金融方面的作用。
李钢就并购重组问题表示,第一方面,证监会一直坚持市场化的导向,以前有90%需要审批的项目现在不需要审批了,现在只有少量需要审批。现在就是涉及重组上市和股票融资要审,但是占10%。第二方面,还得从严监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我们支持,是希望它通过并购重组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比如说去产能、去库存。支持这些公司用正确的方式,依法、合规地走并购重组,同时也在防范有些上市公司忽悠式重组、虚假重组,这种重组往往会误导二级市场投资者,特别会损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方面无论是交易所的治理监管,还是证监会、司法部门的行政司法方面的惩治都是很严格的。
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常态机制
在一系列强监管的动作之后,未来还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措施来保证优胜劣汰,保证市场的活力?
李钢表示,健康的资本市场一定要有优胜劣汰,“这几年来,我们有将近100家的退市公司,也有了各种类型因为欺诈发行,因为虚假财务报告退市的,也有企业因为中介机构承销了欺诈发行的企业,他们拿出一笔钱做先期赔付,上海有一个中小投资者服务公司,每个公司买了100股股票,进入到公司的内部治理程序当中,要求你对融资的提议以及议案作出说明和解释,多方面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将来对它各方面,行政、法律、市场、公司治理内部各方面形成约束和压力,让好公司能够用资本市场得到快速的发展,让差公司、坏公司无所遁形。”
黄红元表示,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常态机制,上交所这些年总共退市了52家,有的是主动退市,有的是强制退市,最近三年还有几单首例,首单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的,还有首单主动退市的,像ST二重,还有首单央企退市的。“退市制度是要持续坚持的,任何一家公司只要触及了退市的条件和标准,我们坚定不移让它退市。上市公司质量是各方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应该说上市公司是交易所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很好地发挥市场功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