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纳斯达克指数的前车之鉴

时间: 2017-07-27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今年以来,A股蓝筹指数稳步攀升,中小创指数迭创新低,两者反差令人困惑。回顾一下纳斯达克指数的坎坷前路,或许就能找到中小创指数的价值前路。
  打开历史数据,我们会发现2000年美股市场和2015年A股市场有相似之处。2000年3月,美股处于巅峰之际,道指的市盈率估值是25倍PE,市净率估值是5倍PB;纳斯达克综指的市盈率估值是152倍PE,市净率估值是7倍PB。2000年美股指数估值分布状况,显然与2015年A股指数巅峰之际极其相似,2015年A股蓝筹指数也是市盈率估值不高于25倍PE,但创业板指数市盈率估值逼近150倍PE。
  再看当年纳斯达克指数泡沫退潮过程,当时的泡沫泛滥于网络股,但刺破泡沫的导火索却是生物科技股,原因是2000年3月13日美英政府联合要求生物技术公司将人类干细胞胚胎技术向公立研究机构开放,该消息引发了当年3月15日开始的纳斯达克指数崩盘。投资者可能会好奇,为何几只生物科技股搞垮了一大批网络股,原因就是1995年诞生的网络新技术提供的融资低门槛,年轻的小散投资者常以10倍杠杆投资同样年轻的网络股,创造了纳斯达克市场独特的“蚂蚁啃大象”投资现象,因此,当年纳斯达克综指崩盘的根源在于高估值和杠杆踩踏。
  2000年至2002年美股熊市阶段,纳斯达克综指从最高的5100点跌至最低的1100点。2002年至2007年美股牛市阶段,纳斯达克综指也仅反弹至2800点。随后2009年纳斯达克综指又跌至1100点附近,直至2016年纳斯达克综指才再创历史新高。同期,蓝筹指数道指和标普指数在2007年和2017年这两轮牛市阶段,都反复创出指数历史新高。由此可见,虽然纳斯达克综指市盈率估值仍高于道指和标普指数,但2002年至今,纳斯达克市场同样是以核心蓝筹股为趋势的价值归核化路径。
  纳斯达克市场日成交量基本集中在7只蓝筹股,且这些蓝筹股估值并不离谱,核心蓝筹股苹果、谷歌、微软静态市盈率估值在17倍PE左右,苹果、微软通过回购股票的现金回报模式,两者现金回报率与道指核心蓝筹股埃克森美孚的股息率不相上下。2002年之后,纳斯达克综指在核心蓝筹股牵引下,其走势与道指和标普事实上是趋同的。而小散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也多从杠杆投资者转型为指数投资者,纳斯达克市场的指数跟踪标的也已升级为纳斯达克100指数,同样属于蓝筹指数范畴。
  回顾纳斯达克指数的前车之鉴,投资者对于未来A股指数发展的潜在趋势也能略窥一二了。目前A股市场指数表现貌似两极分化,实则是价值投资的必然体现,而指数向蓝筹股归核化更是趋势。2002年纳斯达克综指释放完安然和世通的利空影响后,便围绕估值踏上了纳斯达克100指数的蓝筹之路,A股中小创指数涅槃之后同样会走上价值归核化之路,而指数化投资策略也会更受价值投资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