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险资南下投资港股热情高 沪港通规模已超QDII额度

时间: 2017-07-26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为保险业境外投资的桥头堡,香港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保险机构。尤其是沪港通、深港通打开另外一扇门后,更是激发了保险机构的“南下”热情,险资投资港股的规模明显扩大。
  上海证券报昨日获悉的一组行业内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保险资金投资香港股票规模为3157.03亿元。其中,通过QDII额度投资1413.45亿元人民币,通过沪港通投资1743.58亿元人民币,切实发挥了保险资金对香港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30日,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参与深港通业务试点监管口径》,继放行保险资金可参与沪港通投资后,又允许参与深港通业务试点。据业内人士分析,在QDII额度相对紧张的背景下,预计险资通过深港通“南下”投资的热情也会高涨。
  在不少保险机构内部,境外投资余额中港元资产往往占到一半以上,尤其是境外股票投资主要集中在香港。其中一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列数了“南下”几个原因,主要还是出于分散风险、提升投资收益的考虑。
  具体来看,一是港股的长期价值洼地效应;二是投资港股可享受类债券的收益,相较沪深两市,港股具有较高分红水平;三是可获取汇率升值,与强势美元挂钩的港元资产吸引力上升;四是环境、语言、资产风险与内地市场接近。
  基于获取长期稳定收益的考虑,保险机构投资港股一般倾向于选择低估值、高股息率港股。“港股金融板块的股息率仍有5%左右,是目前港股通途径下的加仓方向之一。”一家保险机构投资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保险资金投资港股的标的多为大型蓝筹股,占比超过60%。投资的行业也以金融业为主,其次是成长型、消费性行业。
  除高股息率的大型蓝筹股外,保险机构还青睐以下三类港股:一是优选主营业务收入以美元、港元等升值货币结算的公司,如香港本地地产股、公共事业股等;二是特色成长股,如科技股、教育股、博彩股等;三是精选符合内地资金偏好的中小盘绩优股,重点挖掘50亿港元至200亿港元市值的优质中小盘股。
  在投资港股市场的同时,内地保险机构还通过IPO这一途径,支持香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中国人保、中再集团等多家中资保险机构已陆续在香港上市,众安保险也在最近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
  此外,两地还相互引进保险机构,通过开放发展、互设机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地客户,进行资源整合。
  一方面,香港在内地保险机构从无到有。2009年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汇丰人寿,2010年香港荣骏保险服务有限公司设立汇才保险代理(深圳)有限公司,2013年香港康宏中国保险代理公司在江苏设立康宏保险销售服务(江苏)有限公司,香港柏斯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在上海设立寰宇保险代理(上海)有限公司。
  另一方面,中资保险机构也在持续融入香港保险市场。记者获悉的一组行业内部数据显示,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太平保险等纷纷在香港设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海外2016年保费收入突破700亿港元。中再寿险与香港保险公司合作,率先在香港推出跨境人民币结算再保险业务,成为香港地区保险市场跨境人民币结算再保险业务主要提供商,2017年中再集团在港累计投资规模超过45亿美元。此外,记者获悉,中国太保、泰康保险等也正计划在香港申请寿险公司牌照,将产品更好地辐射香港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