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克友:守得住细节 才管得住“妖精”和“害群之马”
时间: 2016-12-29 文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西谚有云:魔鬼都在细节中。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地方,往往藏着触目惊心的魔鬼,一旦打开可能就是潘多拉的盒子。比如,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国海证券“假章门”事件。国海证券声称公司资产管理部门的员工伪造公章,签订了那些债券代持合同,导致合同履行产生争议。这里的细节就是那个所谓的“假章”,它躲过了国海证券的内部管理,也骗过了20多家在一条绳上的“蚂蚱”,最终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债市危机中现出了魔鬼的原形。
然而,事实又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债券代持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假章门”也许只是表象,而“假账门”可能才是真相。
正如昨日(12月28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代持的通行操作中,债券表面上从甲方转让给乙方,但乙方通过抽屉协议将债券持有期间的风险和收益归还给甲方,所以债券最终的所有权也并未发生转移,仍在甲方手中。可是,在甲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中,被代持的债券却从账面上凭空“消失”,不在报表内体现。
而根据2014《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七条,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债券代持之所以敢于违反会计准则做假账,就是为了保留一个利润操纵的后门,即在债市上涨时可以调节利润,债市下跌时可以隐瞒亏损。
这又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而且是相关监管体制下的“漏网之鱼”。因为债券代持的盛行,意味着《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第七条形同虚设。
细节中藏着的“魔鬼”实在让人后怕。据报道,按照同券同量、先卖后买、相隔七天以上的标准测算,假设所有代持交易都没有清算,敞口从年头保持到年尾,现券交易规模80万亿元、疑似代持交易量约占同期现券交易的15%,代持敞口为12万亿元。
这让人想起月初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的那番话:“我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尽管他痛批的是“野蛮收购”,但“妖精”的定义同样适用。
前两天,证监会副主席姜洋也指出,“资本市场对中介机构历来是开放的,但也是需要底线的……将强化监管,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及时清除害群之马,维护行业信誉和投资者信任。”这对于证券机构无疑是一记非常及时的警钟。
事实上,也只有守得住从“假章门”到“假账门”这样的细节,才能管得住“妖精”和“害群之马”,让他们不再兴风作浪,让他们偃旗息鼓,最终让他们销声匿迹。
这对于市场中众多的证券公司等机构来说,是打铁需要自身硬的自我约束,对监管机构来说,则是从每一个漏洞着手的机制完善和体制建设。
从现实来看,包括业界对于债券代持,都还存在似是而非的认识。比如,有业内人士就认为,此次国海证券的事件仅是债券业务尤其是债券代持在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非债券代持业务本身出现了问题,因此不能“因噎废食”。然而,至少跑到表外去的这种债券代持,不应该被允许存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就有标准化的质押式回购交易、买断式回购交易,但他们都是表内的标准化交易。如果不是为了跑到表外,又为什么要搞假章,做假账?
对于债券代持的金融风险,必须要有更加清醒的认知。这里的金融风险,不仅是指对二级市场广大投资者的欺骗,还指越来越高的金融杆杠。逃离了监管,很容易带来债券市场的动荡。因为游离在表外,会影响到我们对于金融杠杆的判断。
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研究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249%,实体经济杠杆率228%,金融杠杆率21%。看起来金融杠杆不怎么高,去杠杆的主战场似乎只在非金融行业。然而像债券代持这样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需要对金融杠杆重新做判断。金融杠杆高,导致资金在金融行业空转,是经济脱实入虚的重要根源。
杜绝“假账门”这样的债券代持,事实上也是金融去杠杆的过程,它有利于将货币资金从金融市场释放,使之回归实体经济,从而利于实体经济温和去杠杆。这就是守住“细节”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