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利空叠加债市暴跌 监管层应加强与市场沟通

时间: 2016-12-16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内外多个利空因素叠加共振,导致债市出现踩踏式回调。暴跌之下,市场人气遭到极大打击,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在此背景下,市场参与者尤其应当回归理性,从基本逻辑出发去理解市场。监管层也应加强沟通,释放稳定信号,理性有序地去杠杆和防风险。 自10月下旬以来,在资金面和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债市出现了一轮深度调整。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数据向好暗示明年基本面或将企稳。市场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唱空债市的声音。 即使在这种背景下,本周债市出现的暴跌形势依然远超市场预期,并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恐慌。相比于相关指数一再创下新低的事实,基金赎回、债券恶意违约的消息更加直接地促成了市场情绪上的紧张态势。相关消息传出后第二天,美联储加息落定又火上浇油,债市几乎崩溃,国债期货逼近跌停。市场似乎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回过头来再看债市的本轮调整,最初和最重要的原因是监管层防风险和去杠杆的意图。央行在维护市场流动性上的态度越来越谨慎,虽然仍保持着频繁的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的运作,但对市场而言,这些资金的期限越来越长、成本越来越高,另外资金投放量也确实保持紧平衡的态势,每当资金面紧张状况稍有好转之后,就立马趁机回笼,导致资金面极容易受到扰动。另外,10月以来,诸多其他利空因素的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比如人民币持续贬值导致外储下降,对资金面雪上加霜。 从债市本身来看,经历过多年的牛市之后,债券收益率已经下降到了一定程度,市场追求更多的收益主要通过加杠杆来实现。所以去杠杆和资金面的波动对债市影响更是立竿见影。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加息落地成为压垮债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债券投资者而言,今年无疑是不平静的一年,但持续的悲观似乎也无必要。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在前期下跌的过程中,始终不乏资金进场抄底。而在当前的位置上,更多的人开始讨论市场在恐慌情绪主导下被超调的可能。这不仅是从调整幅度上来观察,更本质的是,回归到基本面上债市依然是有价值的,经济数据显示出的乐观迹象,更多人认为是周期性的,通胀在2017年上半年或许就会见顶。从去杠杆的角度来看,前期的政策也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大家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杠杆基本处于可控状态。 一直以来,监管层对去杠杆的意图和决心都很明确,在实际行动上也毫不隐晦。但市场似乎总是走在分析的前面,总有超预期的状况发生,一系列因素引发的共振效应很难完整预料。对监管层而言,在超预期状况出现之始尤其应当加强同市场的沟通,稳定信心,防止恐慌蔓延导致无序踩踏,进而引发整个金融市场波动,这明显与最初的良好意愿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