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震荡 中期谨慎从15年银行年报看债市
时间: 2016-05-19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网
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债券占比上升资产收益率明显下降。15 年央行多次降息,上市银行贷款收益率平均下滑约 47bp,债券资产收益率平均下行 29bp,资产端总收益率从 14 年末的 4.8%-5.5%,下滑到 15 年末的 4.5%-5%,降幅明显。
银行债券配置比例上升。考虑到不良贷款率和信用风险,除了房贷是相对安全的资产外,15 年债券相比贷款的性价比上升,银行愿意增加债券投资规模,叠加地方债置换贷款,均提高了债券投资在银行生息资产中的占比。数据显示,15 年末城商行债券投资占生息资产的比重已达到 41%、超过贷款占比,股份行配置债券占比也上升到 26%,五大行占比平稳在 20%左右。
负债端:成本小降,主动负债“以量补价”负债成本小降,净利差收窄。负债端方面,相较 14 年,15 年末银行发行债券成本平均下降 30bp,货币宽松使得同业负债成本大降 110bp;但利率市场化下,存款利率变动较小、仅下行 12bp,使得负债总成本下降幅度(34bp)明显低于资产总收益的下行(50bp)。受此影响,15 年银行净利差继续缩窄。
银行“以量补价”,资产规模扩张加速。15 年五大行生息资产规模增加了 10.9%,股份行扩张了 16.6%,而城商行扩张了24.4%。发行债券(尤其是同业存单)成为拓展银行负债的重要资金来源。城商行发债规模占付息负债比例已经达到 11%,股份行次之(占比约 5%),五大行发债较少(占比 2.5%)。
追逐高收益,应收款项类/交易型资产占比上升。与 15 年 3 季度相比,15 年末和 16 年 1 季度,股份行和城商行均增加了应收款项类(非标类)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同时各类银行债券交易型资产的持有比例也提升。16 年 4 月债市调整,农商行的杠杆率并未下降,虽然高杠杆可增加收益,但也增加了踩踏和调整风险。
债务风险不可忽视。从宏观的金融部门来看,通过同业负债和发行债券的方式扩大规模虽然利于增加利润,但资金脱实向虚下,也使得金融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15 年已达到 66%),增加债务风险。特别是银行同业中存在相互嵌套资金的现象,如果基础资产收益/回收生变,可能引起资产缩水的连锁反应。
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影响配债需求,债市中期仍需谨慎
银行扩大债券投资有利债市,但也受到贷款、非标影响。15 年以来,银行扩大债券投资规模,除了增加应收款项类资产配置,对纯债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也上升。但 16 年 1 季度信贷大幅超增,贷款占比有所回升。好在一季度债券供给相对较少,银行配债需求也较平稳,使得 1 季度信贷大增对债市的影响更多是在基本面预期上、供需冲击相对缓和。2-3 季度债市供给较多,需关注贷款、非标资配置变化、以及是否造成债市需求减少。
信用风险影响理财,安全资产或受青睐。银行另一块重要表外负债是银行理财,理财在资产端大量配置信用债,随着 16年信用事件爆发频率加快,理财资产池也可能面临违约风险,虽然理财收益率近期已明显下调,但风险仍不可忽视。预计未来理财或扩大对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的配置需求,安全资产更受青睐。
MPA 对资金面有冲击,对贷款和债券投资影响目前较小。此外,16 年 MPA 考核实行,对季末买入返售、存放/拆借非银、同业负债都有影响,或造成资金面趋紧和同业业务收缩。但从 16 年 1 季度末的数据来看,银行贷款和债券配置结构并未因 MPA 产生较大变化,后续影响仍需观察。
债市短期震荡,中期仍谨慎。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权威人士发言,大规模刺激政策难现,货币政策趋于稳健。但4 月社会加政府融资总量未减、通胀压力未消。5 月债市关注基本面、资金面和信用风险,高杠杆和信用风险始终是债市隐忧,5-6 月的流动性和资金面也可能面临 MPA、MLF 到期等因素影响。我们给予长期债市谨慎的观点,10 年国债区间2.8%-3.2%,10 年国开区间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