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购出新有助流动性稳定
时间: 2017-10-28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央行曾预告的逆回购新期限品种于10月末揭开面纱。10月27日,央行首次开展63天期逆回购操作,填补了逆回购与中期借贷便利(MLF)之间的期限空白,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产品序列。两个月期逆回购的推出,有助于增强资金面的稳定性,有望成为防范流动性季节性波动的利器。
27日,央行开展1400亿元逆回购操作,除常见的7天和14天期之外,新增63天期品种,这是央行首次开展63天期的逆回购操作,当次交易量为500亿元,略少于7天期的600亿元,但多于14天期的300亿元。操作利率方面,7天和14天品种分别在2.45%、2.6%,63天期中标利率落在2.90%。
63天期逆回购的问世并非毫无征兆。今年8月,央行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曾提出,研究丰富逆回购期限品种。
在此前央行公开市场流动性投放工具箱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SLO)覆盖超短期,逆回购覆盖7天至1个月,MLF覆盖3个月至1年期,唯独在2个月期限上存在缺口。63天期逆回购的推出,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进一步丰富央行常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期限结构,拓宽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组合。
在外汇占款长期低增甚至减少的当前,基础货币供应依赖央行主动投放,以逆回购和MLF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是主要投放渠道。央行创设MLF,主要为对冲外汇占款下降,投放中期流动性,目前以1年期为主。逆回购属于短期投放工具,主要用于调节流动性边际余缺,熨平波动。然而,逆回购和MLF都有期限,期限越短,到期越快,由此带来了滚动操作需求。若滚动操作不及时、不恰当,反而可能增加流动性波动。而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负债期限越短,稳定性越差,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流动性预期,尤其是在流动性短缺现象成为常态的当下。适当延长逆回购操作期限,可减轻短期逆回购滚动操作压力,有助于减轻市场摩擦、稳定市场预期,提升资金面稳定性。
当前推出63天期逆回购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进入11月,63天期逆回购可完成跨年,满足机构对跨年资金的需求,有助于防范年底流动性季节性波动风险。
我国流动性运行的季节性波动特征较明显,尤其是靠近季末、长假,跨季跨节资金需求和预防性资金需求叠加,易放大市场流动性供求缺口,引发流动性较大波动。通过63天等较长期限逆回购,提前投放资金,可起到稳定预期、防范风险的效果。63天期逆回购的退出,进一步拓宽了逆回购期限组合,有望成为防范流动性季节性波动的利器。
但正如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所说,丰富逆回购期限品种,意在提高资金面稳定性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目的是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中性适度,并无放松货币政策的意思。相反,央行对此类高频可逆工具的倚重,表明其有意强化对流动性的掌控,这就需要一个结构性短缺的流动性环境。可以预期,央行保持流动性紧平衡的取向还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