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银行收入都要看票据的脸 金融“去杠杆”底在哪里?

时间: 2017-06-26  文章来源: 新浪财经
  在今年票据规模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银行业相关收入预计也会有所下降,并且会对今年中报业绩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票据融资规模下滑1469亿元,这已经是票据融资连续第七个月下滑。在5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中,除票据融资减少外,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626亿元,其他各项均增加。
  与此同时,M2(广义货币)增速创纪录地跌破10%,5月份的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不及预期且比上月减少3342亿元。央行将5月M2增速下滑归因于金融体系内部杠杆下降和财政存款增加。有分析指出,今年以来,票据融资持续缩减是主因,1-5月票据融资累计减少1.4万亿,较去年同期少增2.2万亿。
  针对票据融资能力下降的原因,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与票据业务监管趋严、票据贴现利率走高等因素影响有关。未来,金融“去杠杆”还将持续,票据行业想要走出“寒冬”,其盈利方式亟须转型升级。
  规模连降7个月
  央行数据披露,5月票据融资下滑1469亿元,这已是自2016年11月以来连续第七个月下滑。公开数据显示,此前6个月票据融资分别下滑1009亿元、2542亿元、4521亿元、2418亿元、3861亿元、1983亿元。
  而此前央行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也显示,一季度银行汇票业务共计19.17万笔,金额1007.5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6%和70%;环比方面,汇票业务笔数下跌20%,金额下跌42%。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谢亚轩团队认为,M2同比增速回落至9.6%,广义信贷增速放缓,特别是对非银机构和银行同业信用出现收缩、派生能力减弱,显示出金融“去杠杆”效果明显。
  导致票据规模大幅缩减的原因,除了监管层今年以来力推“去杠杆”之外,还有银行从风险与收益的角度考虑,相应地缩小了票据规模。
  “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年中考核在即,买入返售、表外理财纳入监管,相对于同业存单、理财,票据并没有多少优势。”一位银行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同业票据返售的腾挪套利空间被急剧压缩。
  尽管去年下半年开始银行已经着手减少票据规模,但是从去年全年数据看,票据贴现规模增加迅速。《投资者报》记者根据资讯数据分析,去年票据贴现规模前十名的银行增幅均超过两位数,其中陕西秦农农商行增幅达2.33倍,广发银行和民生银行也翻倍增长,增幅分别为223%、110%。
  业内人士分析,票据贴现业务产生的利差对中小银行业绩贡献巨大,陕西秦农农商行2016年票据贴现规模较2015年增加704亿元,以贴现利差0.5%计算,此项业务可增加3.5亿元的收入。
  虽然今年各家银行还未发布中报,但有市场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票据市场整体的贴现量同比下降,降幅达到56%之多,上半年银行票据贴现业务规模下滑已成定局。
  对此,宋清辉认为,自2016年11月起开始的票据融资持续下滑,与多起票据风险事件有关,从而引发了监管部门对票据业务监管的强化。在今年票据规模大幅下降的背景下,相关收入预计也应该有所下降,并且会对银行今年中报业绩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风险案件频发
  今年以来,银监会多次发文整肃票据市场乱象,曾对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扰乱市场秩序;贷款与贴现相互腾挪,掩盖信用风险;创新“票据代理”,规避监管要求;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为它行隐匿、消减信贷规模提供“通道”,违规经营问题突出等七类风险进行提示。但目前来看,票据业务风险暴露并未结束。
  数据显示,仅今年第一季度,整个银监系统开出485张罚单,罚没金额1.9亿元,其中票据业务便是受罚高发区域。
  《投资者报》记者查阅银监会网站信息发现,仅今年6月份,就有中国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晋商银行、辽阳银行、敦化农商行等多家银行的分支行因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签发贸易背景不真实的银行承兑汇票等问题,遭到当地银监局行政处罚。
  宋清辉表示,究其根源,或与票据管理漏洞众多有关。首先,银行对票据业务经营中的风险认识不全面,只注重真票假票等贴现环节的操作风险和到期能否支付的信用风险,而对转贴现环节的风险、票据业务本身隐含的利率风险重视不够,导致管理不到位;
  其次是内控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员工的道德风险缺乏有效地控制手段,内部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现象屡有发生;
  第三,缺乏风险监控手段。我国尚未建立全国联网的计算机控制平台,无法对票据业务的各个处理环节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控,对业务经办人员的行为也缺乏刚性控制;
  此外,部分经营机构利用票据信用风险转化功能进行违规操作,将高风险的企业信用业务转化为低风险业务,逃避授权授信的监控。而市场监管政策的缺失又加大了票据融资业务的风险。
  “触底反弹”言之过早
  从近七个月来票据业务的下滑幅度看,在触底4521亿元后,该项业务的下滑幅度逐渐缩小。对此,市场有声音认为,票据业务或将迎来反弹。但多位受访人士则认为,乐观情绪为时过早。
  “当前票据利率随着资金市场利率快速拉升,承兑余额持续减少,市场交易量大幅下降。”一位银行人士表示,鉴于目前票据利率仍在上行,相对来讲,规模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投资者报》记者查阅中国票据网数据发现,自6月5日以来,票据利率又迎来一波上涨,6月20日,珠三角地区报价达到4.65%,资金价格紧张传导至转贴现市场。
  不过从分类上看,票据业务也有分化趋势。票据宝分析称,目前纸票市场供给与需求都不活跃;电票方面,主要有邮储、农行、浦发、招商、兴业等大行买入,市场相对比较活跃。
  此外,影响票据业务规模的监管节奏同样发挥重要影响作用,金融“去杠杆”还将持续。对此,宋清辉认为,票据行业能否触底反弹,在于其盈利的方式是否能够及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