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营造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大环境

时间: 2017-05-19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银行信贷行为只是一种小环境,若没有社会、监管、舆论等因素构成的大环境配合,这个局部小环境就难以发挥作用。而营造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大环境,就需跳出原有固定思维模式,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停贷倾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审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行为。
  银监会正在下大力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大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按《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落实具体支持计划或行动。
  我国当前实体经济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融资难、融资贵现状有所缓解,但具体经营中的困难依然不少,比如土地、用工、水电等生产要素成本高企,银行信贷支持尚未完全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因而,围绕国家宏观经济大局和产业布局加大信贷支持经济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等监管要求,出重拳打压银行业不规范,甚至违法经营行为,确实把准了监管脉搏,切中了监管要害。只是,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需要一种大环境,形成一种大气候,以从根本上发挥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动能。
  打个浅显比方,银行信贷行为只是一种小环境,若没有社会、监管、舆论等因素构成的大环境配合,这个局部小环境就难以发挥作用,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将于事无补。而营造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大环境,需要跳出原有固定思维模式,坚决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停贷倾向,彻底冲破片面、单纯的“就支持论支持、就信贷论信贷”的老观念,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审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行为。如此,则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行动中自然便会少了障碍和阻力。否则,就无法形成银行业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局面,银行业丧失支持实体经济的有利时机。
  由此,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应从多维角度出发,营造一个完整的、有激励约束效应的系统性机制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大环境,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大气候才有可能最终形成。考虑当前实际,结合金融与经济相辅相成的关系,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应着重营造政策、信用、思想、舆论和监管等五种环境。
  政策环境,就是中央政府、央行、银行监管层一个时期为引导或激励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出台的宏观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等。过去为营造这种政策环境,中央政府及其监管职能部门确实煞费苦心。但从目前看,这种政策环境仍有优化的空间和可能。对此,中央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更大胆营造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促使商业银行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需要,让银行业自觉树立大局意识,努力履行社会责任担当;让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变得有利可图并可获得持续发展的潜能,厚积金融发展优势,以充分激发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信用环境,就是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并完善社会信用征信体系,为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提供完整、及时、透明的企业及个人社会信用信息,以便银行业准确制定信贷支持政策,避免信贷支持行为“踏空”而步入信贷险途。现有的各种信用惩戒性措施,离银行业要求相距甚远;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时有发生,让银行业在各种失信行为中蒙受损失,在金融维权中伤透了脑筋,对支持实体经济产生了恐惧心理。对此,监管当局需充分利用舆论和各类教育资源,加大对社会信用意识的引导,培育社会的信用意识;通过完善信用法治体系,将社会信用置于有效法治监督之下,通过“黑名单”实施各种商业性、经济性惩罚限制性措施,严厉打击故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让全社会真正形成“逃债可耻”局面,消除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
  思想环境,就是中央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通过制订“窗口引导”政策或建立贷款呆账损失准备、各类贷款担保基金等方式,促使银行业彻底改变支持实体经济风险大或无利可图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摒弃资金盲目逐利或资金空转行为,将支持实体经济化成一种自觉行动或动力。
  舆论环境,就是政府通过建立信息发布平台或引导各类媒体有效监督银行业经营行为,将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行为及有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接受全社会各界有效监督。以往,银行业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彻底,一些重大问题上遮遮掩掩,且政府及监管机构在这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手段,也没有将其真正纳入监管考核内容,严重迟滞了支持实体经济的速度和力度。为此,监管层应考虑建立一种让全社会参与的监管考核机制,对银行业信贷资金流向非支持实体经济领域、或支持不力等行为,除了监管机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之外,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以促使银行业“改弦易辙”或痛改前非,将精力和资金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
  监管环境,就是政府及监督职能部门就一个时期国家发布的宏观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要求,检查银行业信贷支持的方向或内容,并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配合有关优惠财税金融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实施综合监管。监管部门应严厉处罚故意违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要求或宏观产业经济政策,将信贷资金投向泡沫产业领域或资金空转套利的行为,比如取消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实施高额存款准备金率、压缩再贷款、降低不良贷款容忍度、取消银行机构高管任职资格等处罚性措施,加大银行业背离支持实体经济行为的成本,提高监管威慑力。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