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银行理财迎来“小阳春” 短期产品收益现向上动力
时间: 2017-02-17 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持续的降息周期后,银行理财在春节前迎来了久违的“小阳春”。普益标准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10%,较上期上升0.11个百分点。
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今年1月,422家银行共发行了8003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增加14家,产品发行量减少1116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10%,较上期上升0.11个百分点。
普益标准研究员陈丽君认为,此番行情主要是承接2016年末银行理财的“翘尾效应”,再加上年关前后的市场间资金一般都比较紧张,流动性边际趋紧,促使了收益率的上涨。
从不同发行机构及不同期限类型来看,1月各发行主体收益率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目前不同类型银行发行产品之间平均收益率差异不大,城商行在收益率上略高于其他类型银行,股份制与城商行之间的差距在缩小。”陈丽君说。
此外,普益标准研究认为,在当前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下,短期产品收益有向上动力。从1月的数据来看,3个月以下期限类型产品收益指数与上月走势相仿,仍然呈现明显上涨的表现,而3至6个月期限与6至12个月期限类型产品收益指数均有向下表现。
事实上,伴随2016年监管的趋严,国内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扩展增速有一定的放缓,但是相对其他行业增速仍然较高。据普益标准预计,2016年全年存续规模能够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较2015年同比增幅27.66%。截至2016年12月31日,459家商业银行发行了12.4万款人民币预期收益型产品。与2015年同期比较,发行银行数量增加了104家,产品发行量增加32971款,继续创新高,增幅达36.32%。
展望2017年银行理财市场,普益标准研究员丘剑军表示,如果说2016年是理财市场监管年,那么2017年对于理财业务转型将是重要的一年,各家银行压力与动力并存。2017年央行货币政策仍会偏紧,在“资产荒”与“资金荒”的共同作用下,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的理财业务增速将大幅放缓,净值型产品反而会受到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