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豪掷千金理财 不看收益只求保本
时间: 2017-02-09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今年年初,我们支行好几个企业客户都早早出手,各自买了几千万的理财产品。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保本。”一家国有大行北京中关村支行的理财客户经理李佳(化名)如是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近年来,企业的“理财算盘”打得越来越精,豪掷千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不胜枚举。分析人士对此表示,企业资金大量流入理财产品,一方面是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时期,企业不愿进行有较大风险的实体生产和扩张;另一方面是银行理财产品相较于其他的金融产品而言,的确属于低风险品种。
专家认为,产业资本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套利”,无论是主动而为还是被动选择,都不可作为长期之计。目前已然成风的上市公司动用一多半非自有资金购买各类理财产品的行为更需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有待从制度上予以规范。
央企国企偏爱“买理财”
尽管产业、实业资本“爱理财”近两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其规模增长之快却仍旧令人咋舌。数据显示,2016年有767家上市公司购买了包括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等各类存款、证券公司理财产品、私募、信托、基金专户以及逆回购等理财产品,总金额达7268.76亿元,两项数据分别较2015年增长23%、39%。有超过A股上市公司总数25%的企业将资金用于理财,获取短期收益。
那么,到底哪些企业对理财产品“买买买”的热情最盛呢?包括李佳在内的多位银行理财业务负责人坦言,央企、国企尤其是已上市的央企、国企近年来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额度不断加大。另外,也不乏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事业单位购买理财产品。
李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些企业或机构,往往是经营效益好,融资渠道也多。比如一些石油化工类的企业,账上往往‘趴着’大量的现金。选购银行理财产品算是不错的选择,流动性灵活、风险也低。理财资金到期了没有好去处,还可以继续买银行理财产品,可以说是一个灵活、滚动的资金池。”
据数据统计,2016年以来,有8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中国神华、新湖中宝和温氏股份位居前三,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分别达到310亿元、277.2亿元和254.1亿元。超过6成公司不止一次购买理财产品,9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次数在百次以上。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当前从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其面临的资金运用效率问题比资金来源问题更严峻。一方面,大型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在改善,上市企业融资渠道愈发多样化,改善了大企业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当前实体经济乏力、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期,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方向仍不确定,企业资金池中大量的现金没有太好的运用渠道。
曾刚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热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无可厚非,因为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个较低风险、收益稳定的金融产品,是一个相对不错的资产配置。”
银行殷勤“私人订制”
对商业银行来说,自然是乐见企业客户的“一掷千金”。李佳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企业客户选购理财产品没有太多要求,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保本。她说:“他们不需要过高的收益率,只要比银行活期存款利率高就行,我们银行发的产品预期收益率也就在3%左右,但合同上必须注明‘保本’二字。”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华南某支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公理财客户通常都要求必须保本。通常情况下,即便没有注明‘保本’的理财产品,最后兑付的时候也会保本保息。”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表示:“现在有理财需求的企业客户越来越多,我们银行还提供专门的订制服务。比如,现在针对个人客户的理财产品一般期限是1个月、3个月、6个月,但企业客户往往有自己的特殊需求,比如80天或者5个月这种期限的理财产品,我们银行都可以为其专门订制产品。”该负责人透露,该行对公理财产品的购买起点一般在5000万元左右,4%左右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不算特别高,但胜在安全、灵活。
不少银行业内人士坦言,为企业客户提供对公理财,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即便“贴钱”卖理财产品,也会尽量满足企业的要求。
如此看来,企业把闲置资金投入银行理财产品中,无疑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那么,2017年银行理财市场的整体收益水平又将怎么走?
融360分析师刘银平认为,2017年理财收益率仍将呈下行趋势。主要原因是央行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市场资金面保持充裕,利率市场化,导致了利率持续走低。不仅如此,受银监会“8号文”限制,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比例逐渐缩小,刘银平指出,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债券和货币市场收益的回落带动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行。
曾刚认为,今年银行理财市场的预期收益率走势还存在不确定性。他说:“2016年末,监管部门联手收紧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按照这个趋势,理财产品的成本将提升,那么银行可以支付给客户的收益水平则应该下降。但另一方面,央行当前去杠杆意图明显,导致金融市场利率上升,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应该随着金融市场利率的中枢水平往上走。因此,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水平的走势还存在不确定性,我个人的判断倾向于小幅上浮或者持平。”
“不务正业”亟待规范
不少银行业内人士甚至坦言,某些大型央企或者上市公司,因为融资渠道丰富,甚至通过发债等低成本渠道获得资金后再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无风险套利。“这几乎可以说是空手套白狼了。”
尽管上述套利行为实属少数,但是对于企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近两年确实蔚然成风。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2016年上市公司斥资购买理财产品“刷新纪录”的同时,2016年民间投资增速一度下滑到引发各界担忧。部分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甚至引发网友和股民的争议。
分析人士指出,企业利用闲置资金或利用时间差进行投资,达到资金保值、增值的目的是合理的,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但问题在于目前部分企业进行投资的资金并不是闲置资金,而是正常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且数额较大,这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阻碍实体经济发展。这也是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企业投资意愿减少、投资效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的体现。此外,部分购买理财的资金往往配置杠杆,一旦发生问题将造成理财市场的动荡,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资金购买理财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约束,既要保证企业闲置资金合理的保值、增值需求,也要缓解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近年来,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主要与市场利率中枢下移及流动性宽松等因素有关。
国际评级公司标普高级董事廖强称,这确实表明中国资本和信贷市场效率低下。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2016年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达到1.49万亿元,是IPO首发融资金额1381亿元的10倍以上。券商分析人士认为,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亟待正视和规范。
2017年1月20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上市公司再融资目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下一步,证监会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现场检查制度,督促保荐机构对在审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进行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