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本机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机构名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ing An Bank Co.,Ltd.

二、业务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批准成立日期:1987年11月23日

四、住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47号

五、机构编码:B0014H144030001

六、发证机关: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七、发证日期:2022年6月2日

八、经营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法定代表人:谢永林

净值型产品成趋势 银行理财多重问题待解

时间: 2016-10-24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当前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刚性兑付并未实质性打破。招行已正面迎战,上半年末的理财产品余额中,招行净值型产品达1.4万亿元,占比达68.44%,处于同业较高水平。同时,资产管理板块也在大力提升投资能力,开辟委外模式,筛选优秀的投资管理机构来辅助投资。”10月18日,招商银行副行长丁伟在第75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实际上,在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优质资产争夺日益激烈的当下,银行理财产品伴随着规模的迅速膨胀,早已面临转型的压力,而净值型产品和资管化发展无疑成为银行业中间业务转型的重头戏。
  然而,尽管银行业纷纷加快了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创新速度,并积极强化银行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但面对银行理财不断膨胀的规模和优质资产的匮乏,银行理财的转型之路仍存在多重待解难题。
  净值型产品成银行理财转型发力点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显示,上半年,封闭式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从年初的4.2%下降至3.7%。此外,封闭式产品按募集资金额加权平均数据,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3.96%,净值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58%,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表现也明显优于非净值型产品。
  此外,银监会推出的理财管理计划,属于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这也有利于促进理财业务回归代客理财本源,帮助银行摆脱刚性兑付压力,并引导银行理财业务透明化、规范化,脱离“影子银行”风险。
  据统计,自2015年在银行试点以来,已经有超过20家银行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都加快了做大净值型产品规模的节奏。
  中国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农行净值型产品占比达到36%,较年初大幅增长。其中,进取系列产品自成立以来的平均兑付收益率达到5%左右,居于同业前列。而工行相关负责人透露,工行现有广义净值型产品占比约为90%,包括开放型产品、挂钩型产品、封闭净值型产品等多个类别。而南京银行截至今年9月30日存续的净值型产品存量占全行理财产品存量约15%。
  不过,从全行业看,尽管各银行开放式和净值型理财规模的占比均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从2016年半年报来看,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为6.05%,虽然较去年年底的5.83%继续上升,但总体规模的占比仍有大幅扩张空间。
  不仅如此,未来伴随常规基础资产收益率的继续下行,银行理财需不断调整大类资产配置类别和比例,推进大类资产配置多元化,实现风险收益平衡下优化资产配置。而如此一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将强化银行发展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动力。
  银行理财转型仍存多重问题待解
  尽管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已经开始,而且银行理财的整体规模也仍在不断壮大。但随着收益率的不断下行,银行理财对客户的吸引力正在不断降低。
  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升了我国全民理财的意识,但短暂的全行业整体收益上行之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便开启下降模式,接连跌破5%、4%关口,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3%至4%间徘徊,而且短期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并无较大回升的迹象。
  此外,目前实体经济尚未明显好转,优质资产标的依旧稀缺,而这无疑成为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机构的最大痛点。而今年银监会新下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对银行理财产品投向进一步规范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冲高抬升的可能不大,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兴趣或随之减弱。
  不仅如此,当前国内一年期以下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超过90%,产品的短期化造成负债端和资产端的期限错配,当理财产品到期而对应资产没有到期时,就可能产生没有实际资金兑付到期的理财产品,由银行承担资金兑付责任的情况,也就形成行业常说的“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运作模式。但这种模式最终极易异化成为“刚性兑付”,使得银行并未实质性剥离信用风险。
  与此同时,低利率环境下,依靠信用风险对价形成的中等收益单凭资产获取已难以进一步提升,而标准化资产的资本利得在该条件下却往往较为可观,因此收益分配更多地转向投资者,同时将资产相应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有效转嫁,创造一类中高风险、中高收益的净值型产品成为银行的重要发力点,但这也考验着银行产品创新和资产管理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以大型银行和招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都积极发展委外业务,以期更好地解决庞大的银行理财资产的投资出口问题,但委外投资也并非万能良药。一方面,银行委外市场正更多地受到监管层的关注,银行理财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以及证监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的实行都在压缩委外业务的操作空间;另一方面,今年债市整体的振荡不仅让银行理财缺乏出路,委外机构的投资标的也同样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