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同业理财规模增势迅猛 业内:亟须结构调整
时间: 2016-10-17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同业理财自去年出现了一轮剧增后,今年上半年依然延续了发展猛势。从去年年初到今年上半年,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银行同业理财规模增长了8倍之多,占比也从个位数快速拉升至15%之上。这一现象引起了业内专家的警示,其背后暗藏的流动性叠加风险不容忽视。专家建议,虽然同业理财业务在冲量与成本方面更有吸引力,但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长远健康发展角度而言,不能再简单地扩张同业理财规模,未来亟须进行资金来源的结构调整,倾斜部分资源发力个人业务也十分必要。
同业理财规模站上4万亿元台阶
中债登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为4.02万亿元,占总理财余额15.28%,较2016年年初上升2.51个百分点。
事实上,银行同业理财去年已经出现了一轮急速膨胀。截至2015年底,银行同业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余额的12.77%,较2014年底的0.49万亿元增幅达512%。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银行同业理财规模增长了8倍之多,占比也从个位数快速拉升至15%之上。专家分析认为,同业理财出现快速扩张,首先是同业业务的整顿为其埋下了伏笔。早在2014年银监会下发127号文整顿同业乱象后,同业相关业务就告别了仅作为流动性调节或监管套利的工具,逐步进入规范的高速发展通道。127号文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这在限制了同业存放业务增长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同业理财业务的发展。
与此同时,进入2015年后,为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央行连续进行了多达5次“双降”,提升市场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和融资成本。在传统同业存放业务受到限制,很多银行又不能直接投资打新、两融、收益凭证等相关资管业务的前提下,银行的可用资金急需新的投资渠道,基于这种情况,银行发行的同业理财以其较高的收益、较低的风险受到了市场的追捧。
另外,相对于个人理财业务,同业理财业务在冲量与成本方面更有吸引力。
“同业理财交易的资金规模更大,有利于短期内银行理财冲量;同时,同业理财的发行成本也相对更低,使得不管作为发行方还是投资方,同业理财均受到银行业的热捧。”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
从数据来看,同业理财创造的收益确实颇为可观。以交通银行为例,其半年报披露,上半年同业理财收入同比增长45.74%,客户数较年初增长50.08%。去年,交行的同业理财销售就达到3.29万亿元,同比涨幅高达295%。
风险叠加隐患不容忽视
同业业务本是一项作为银行间临时性、短期性资金头寸调度的传统业务。如今,同业理财急速扩张,专家认为,其背后显露出一定的隐患,部分风险也会随着该项业务的扩容而增大。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银行同业理财创造了一种脆弱的流动性。一家银行的理财账户可能需要与多家银行交易,而各家银行所需资金头寸存在差异,使得交易链条越来越复杂。当市场预期资金面紧张时,如果担忧交易对手发生信用风险,则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叠加后果严重。
“一方面,由于同业业务存在较严重的期限错配,因此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可能有所增大。当货币政策收紧时,单一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很有可能快速集聚引发大面积流动性风险,进而形成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目前刚性兑付仍然存在,如果未来刚兑打破,那么是否有人仍愿意接手这类资产期限较长、产品期限较短的同业理财产品尚未可知,存在资金链断裂可能性。”魏骥遥认为。
另外,专家表示,从资金端看,目前同业理财的客户80%至90%都是银行客户,客户类型较为单一,没有做到客户类型的分散化;而在资产端,非标资产的投向也较为接近,大多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房地产行业,使得银行的风险集中度大增。即使国内银行整体信用程度较高,但在当前经济下行期间,信用风险的增大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同业理财而言,银行既要承担同业敞口风险,也必须承担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
调整结构为下阶段首要任务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小银行的同业理财业务增长更加突出。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整体同业理财业务占比较高,据相关数据估算在40%以上;城商行中,部分银行同业理财占比达到了70%以上;除此之外,部分在规模上发展激进的股份制银行,同业理财占比已经超半。
专家对此分析称,一方面,与个人、公司理财相比,虽然同业理财所需资金的规模相对较高,但发行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一些小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加之经济形势下行,银行必须为资金寻找出路,而同业理财就是个很好的选择。
“大多数小银行都受到区域限制,个人客户市场较难开拓,因此大力发展同业理财是其在理财市场分一杯羹的较好选择。”魏骥遥表示。
然而,专家认为,相比个人理财业务,同业理财受金融市场表现的影响更大,稳定性也相对较差。站在商业银行角度而言,单一发展同业理财业务,会使产品同质化程度过高,不利于理财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进一步推进。未来不能再简单地扩张同业理财业务规模,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结构调整。
“在资金来源上,应对接更多长期的、可以承受波动的资金。比如,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教育基金等,都是未来的方向。”平安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副总裁郭新忠认为。
与此同时,倾斜部分资源发力个人业务十分必要。“如果说同业理财能帮助银行理财业务迅速起步,那么,个人理财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理财规模能达到的上限。因此,对于个人业务没受到外部因素限制过大的银行而言,在通过同业冲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倾斜部分资源发力个人业务是必要的。目前,从大多数理财业务发展较快的银行表现来看,同业业务在其整体理财规模的占比均处于15%至25%之间。”魏骥遥表示。